臺菲(VOTE TWG)國合計畫-台菲島弧系統的地體動力學研究
計畫期程
2016/10-2019/09
計畫主持人:
許樹坤 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環境研究中心
李元希 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
徐浩德 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
計畫摘要
台灣與菲律賓間的地體構造屬於一相當複雜的板塊邊界帶,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與歐亞大陸板塊聚合,而南海地殼沿馬尼拉海溝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活動帶下方, 造成無數的地震及同震抬升海岸現象, 且馬尼拉隱沒帶被視為一產生大地震及海嘯威脅很大的地區。另外在菲律賓群島中部的宿霧與薄荷島區域, 目前仍未被完全了解的數條活動構造也因地震造成了這些島嶼的抬升。因此, 此整合計畫主要期望完整調查菲律賓西側隱沒帶的島弧系統及隱沒作用,了解地殼的構造及形變, 進而幫助理解未來可能的危險地震構造區塊。
此整合型計畫含三個子計畫。
子計畫一將結合鋯石的鈾鉛定年、低溫定年、地震、GPS 等資料分析歐亞大陸板塊東緣的構造演化歷史。
子計畫二是針對菲律賓群島中部,對於宿霧與薄荷島區域的海岸構造抬升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將研究範圍擴大到這些島嶼區域的整體的新構造運動特性。並針對海岸階地與各種抬升的海水面指示地形構造進行詳細的調查與測量, 以了解菲律賓群島中部區域的板塊聚合應力分布。
子計畫三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屬於陸上工作, 調查宿霧島( Cebu)的地質工作, 由於宿霧島是較老的地質環境, 對於宿霧島的地質研究有助於了解隱沒的作用過程。第二部分是要調查馬尼拉隱沒帶南端及及附近的地殼構造和隱沒作用,以了解現今的隱沒作用, 另外也可了解如何由隱沒作用轉為在明多羅島的碰撞作用, 同時也可了解南海的南部地殼構造和演化。
計畫成果
利用全球地震矩目錄,計算菲賓地區地殼大地應力場的空間分布,提供菲律賓地區地質構造演化的約束。
用海底地震儀增加地震測站分布改善地震定位,研究台灣西南外海孕震構造。
以2017年月10日的台南近海地震為例。
表示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地體構造。最明顯的特徵是馬尼拉隱沒帶。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
沿著馬尼拉海溝的聚合可能產生大地震與海嘯。
明多洛島的核飛跡年代。最老的鋯石核飛跡年代大概六至七百萬年。圖上數字表示的是年代,
單位是百萬年。
野外通採集Cebu 及Negros 兩個島上標本,包括火成岩與沈積岩,主要分析岩漿事件年齡及沈積岩的
鋯石U-Pb 年齡分佈譜.圖為採樣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