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以色列社會中不同猶太群體如何應對戰爭帶來的創傷

2023年10月7日爆發的哈馬斯攻擊,成為以色列建國後最具毀滅性的一天,引發以軍「鐵劍行動」軍事反擊,迫使以色列社會面對後續一系列悲劇事件。在這場社會、心理與安全多重危機中,不同社會群體展現各自獨特的應對模式。近期,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 BGU)發表的一項研究,深入探討了該國猶太社群不同派別如何應對這場集體創傷,並分析其背後的心理資源、文化價值觀與社會結構差異。

 

這項研究由衝突管理與解決學程Orna Braun-Lewensohn教授與公共政策與管理系Tehila Kalagy博士共同主持。研究團隊針對1,024名猶太裔成年受訪者進行調查,樣本涵蓋四大群體,這是最普遍的猶太群體分類(百分比為本項研究之受訪者自我認同的群體比例):

 

1. 世俗者32.4% - Hiloni (secular) 無宗教信仰者、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

2. 傳統派16.7% - Masorti (traditional) 融入世俗社會,基於文化、家庭習慣和傳承,選擇性地遵守猶太律法

3. 宗教派18.2% - Dati (religious) 信仰猶太教,整合宗教與現代生活並遵守猶太律法

4. 極端正統派32.7% - Haredi (ultra-Orthodox) 嚴格遵守所有猶太律法,排斥現代世俗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

 

受訪者平均年齡為43歲。研究採用多份結構化自填問卷,評估以下幾項心理與社會因應指標,包括:

 

1. 希望感:如「我從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獲得力量」「信仰是我希望的來源」

2. 家庭生活品質:如「對家庭成員間溝通的開放程度有多滿意」、「對家庭成員共同解決問題的效率有多滿意」

3. 凝聚感(Sense of Coherence):如「是否經歷過不願再重複遇到的感受」、「是否覺得每天所做的事情缺乏意義」

4. 社區韌性:如「我的社區已準備好應對緊急事件」「我很自豪地告訴別人我的住所」

5. 國家韌性:如「在國家危機時期,以色列社會將團結一致,支持政府及其領導人的決定」「我相信安全部隊能有效保護人民」

6. 心理/情緒困擾:如「感到暈眩」、「無緣無故感到突然恐懼」

 

研究結果顯示,各群體普遍展現出高水準的個人、家庭與社區韌性。然而,除了極端正統派外,大多數受訪者皆呈現顯著的心理壓力升高,顯著高於以往的全國平均基準。

 

進一步分析發現,「凝聚感」在所有派別中皆為降低情緒困擾的重要心理資源。該特質使個人更能在混亂情境中理解事件、掌握因應策略並賦予其正向意義。同時,「希望感」也是穩定心理狀態、減少焦慮與創傷感的關鍵因素,在所有派別中均有正面影響。

 

特別的是,「國家韌性」在世俗者、傳統派與宗教派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對極端正統派而言,其影響相對較弱。研究指出,10月7日事件引發了部分派別對國家機構的不信任感,而那些在危機中依然對政府與領導階層抱持信心者,心理壓力普遍較低。相對而言,極端正統派的心理穩定更多仰賴宗教信仰與社群凝聚力,並非對國家或政府政策的認同感。

 

研究進一步強調,韌性不僅來自個體內在的心理資源,更與文化脈絡密切相關。在高度集體主義的社群中,如宗教派與極端正統派,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與共享信念可有效強化歸屬感與安全感,進而降低心理困擾、提升個人與群體的一致感與因應能力。

 

研究團隊指出,這些發現對未來危機中的政策設計具有高度參考價值。政府與相關機構若能依據不同文化群體的需求,制定具文化敏感度的心理支持與社會介入策略,將有助於整體社會在重大危機中維持穩定,並促進集體復原。

 

Braun-Lewensohn教授總結:「儘管以色列是一個高度多元的社會,但各群體在面對情緒困擾時所依賴的核心因應機制有明顯共通之處。差異主要來自文化背景對這些資源的建構與整合方式。」這項研究為理解危機情境下的社會心理反應提供了實證基礎,也為多元社會中韌性政策的提供了重要方向。

 

資料來源:

  1. https://www.bgu.ac.il/en/news-and-articles/israeli-communities-coping-braun-lewensohn-kalagy/
  2. https://www.pewresearch.org/religion/2016/03/08/israels-religiously-divided-society/

 

 

更新日期 : 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