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自然條件下研究野生老鼠,揭開雌性與雄性使用不同的策略形成社會階層
對於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社會階層中的位置可能影響包括健康和壽命的一切。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研究人員採用了自然主義的方法來研究老鼠如何形成社會階層,他們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現象。
老鼠的社會互動雖然已經被研究了幾十年,直到最近,大多數實驗仍仰賴於實驗室中圈養的老鼠,這些老鼠已經在金屬牢籠中度過了數個世代。正如魏茲曼科學研究院的腦科學系(Brain Sciences Department)Prof. Tali Kimchi以及其他研究人員之前所發現的現象,實驗室中的圈養淡化了老鼠的社會本能,導致例如社會競爭與領域行為的降低。此外,老鼠社會互動的研究於傳統上往往僅僅關注雄性的行為,而忽略了雌性。
Prof. Kimchi實驗室所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由Dr. Noga Zilkha、Dr. Itsik Sofer和Dr. Silvia Chuartzman共同主導,研究人員「回歸自然」,研究了直接由野外老鼠(那種會進入你家和花園的老鼠)繁殖而來的老鼠,他們不僅僅觀察了雄性,也對雌性老鼠進行了行為觀察。他們將實驗室設置盡可能相似於野外老鼠通常生活的自然空間,同時允許研究人員於大型飼養空間中追蹤老鼠的每一動作,以進行群體觀察。最初的研究結果顯示,特別是野生雌性老鼠,它們展現出與實驗室老鼠不同的行為。它們具有攻擊性,並形成似乎和雄性一樣分明的社會階層。
這不意味著雄性和雌性使用相同的手段來爭取領導地位。科學家觀察了老鼠六天六夜,追蹤所有與社會地位相關的行為:從進食和飲水,到追逐與奔跑。研究人員發現,雄性與雌性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各自的階層。雄性主要是透過追逐行為和其他攻擊行為來決定社會階層,假設需要約在一天的時間形成社會階層,而雌性則需要約四天的時間來弄清楚哪隻是支配性的雌性,以及其他雌性在階級中的位置。
透過分析所有觀察到的雄性和雌性老鼠行為,研究人員將動物性格類型分類。他們與魏茲曼分子細胞生物學系(Molecular Cell Biology Department)的Prof. Uri Alon和Dr. Avi Mayo合作,後者開發了一種評估複雜生物數據的演算法。結果發現,雄性老鼠通常比雌性老鼠更不善於社交,更可能表現出攻擊性或如逃跑和隱匿等相反的行為。相比之下,雌性老鼠則是複雜的生物,既具有攻擊性又善於社交;它們經常從事可視為社交的行動,例如主動接近或讓其他老鼠接近。
最終雄性與雌性的階層,無論是在頂端、中間還是底部的「階層」中,對所有成員都是清晰可見的。科學家將它們稱為「專制性的(despotic)」,因為具有統治地位的雄性或雌性有權驅趕其他老鼠遠離食物或有偏好的築巢地點。
社會階層的氣味
人類的階級體系很大程度上被認為依賴視覺與聽覺暗示,但像老鼠這樣的哺乳動物則會釋放費洛蒙,一種類似於社交媒體上的表情符號,用以傳遞訊息的氣味信號。一般來說認為費洛蒙在階級形成和老鼠個性中扮演著角色,但又如何與老鼠支配其他老鼠的過程相對應呢?
研究人員使用基因工具阻斷老鼠嗅到他人費洛蒙的能力,再次觀察它們在群體環境中的社會形象是如何的發展。他們發現社會場景變得相當混亂:雄性和雌性同時表現出攻擊性與社交導向的行為。例如,嗅覺受損的雌性老鼠於一天之內便建立起了階級,不像是原本的野生雌性,反而更像具有攻擊性的雄性。
Dr. Zilkha解釋了導致此現象的原因:「在雌性和雄性的大腦中都同時具有雌性與雄性回路,它們受到其他老鼠費洛蒙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在雄性中,這些被抑制的回路主導著育兒行為,而在雌性中,則調節著騎乘行為」。換句話說,來自老鼠親密社交圈的費洛蒙信號塑造了其典型的雄性或雌性行為,因此某種程度上塑造了它們的「個性」。
根據研究人員收集的數據,雄性老鼠的階層行為也顯得相當複雜。許多研究會因為雌性具有動情週期而排除雌性老鼠,基於這些週期會對社會行為模型引入不必要雜訊的假設,但實際上,雄性老鼠的行為模式變異性更大。
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研究對於任何使用老鼠作為社會行為模型的研究團隊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如果模型要反映出真實情況,它應該囊括雌性與雄性的資料。
這些發現的相關性可能不僅限於老鼠。Dr. Zilkha認為,了解老鼠在相對自然的環境下所展現出的社會行為可以幫助解開一些與社交相關的神經生物學失調方面的問題,包括自閉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例如,將來以老鼠為自閉症模型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研發早期症狀的測試方式。
資料來源:
https://wis-wander.weizmann.ac.il/life-sciences/social-hierarchy-even-mice-it’s-compl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