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膿包、喉嚨炎,或是結核病等,多數感染性疾病的共通特徵是由一群「合作無間」的致病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往往具有高度抗藥性,使傳統抗生素束手無策。然而以色列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的研究團隊近日找到自然界中存在的新解方:源自珊瑚共生菌的天然分子,可干擾細菌之間的化學通訊,並削弱其致病能力。
這項研究由該校生物技術工程學系Ariel Kushmaro教授與Karina Golberg博士帶領的環境生物技術實驗室完成,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MC Biology。他們想知道,細菌的化學溝通訊號能否抑制有害細菌?
固定棲地的細菌,能透過化學訊號分子「辨識」彼此與「協調行動」,這種機制稱為 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一旦訊號濃度達到某個閾值,細菌就會集體啟動特定基因,例如分泌毒素、形成保護層或建立膠狀生物薄膜(biofilm)。這層「黏膠狀結構」能抵抗抗生素與免疫細胞的攻擊,也是造成慢性感染與醫療器材污染的元兇之一。
Kushmaro教授從自然中獲得靈感,想知道:「是否能利用自然界中的分子,干擾這些細菌的『溝通頻道』,讓它們無法集體作惡?」
研究人員從以色列埃拉特校際海洋科學研究所(Inter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Marine Sciences in Eilat)近海珊瑚的表面,收集並分離超過120種共生細菌。實驗中,他們成功找到一類名為雙吲哚(bisindole)的天然分子群,能改變致病菌的行為與生物薄膜的形成能力。
Golberg博士解釋道:「我們在珊瑚共生菌中發現的這些分子,能選擇性地削弱致病菌的毒性與抵抗能力,而不是直接殺死它們。」這些分子透過干擾細菌的化學通訊網絡,使細菌無法正常形成抗性生物薄膜。更重要的是,它們還能降低細菌的毒素產生,甚至增強抗生素(例如汰百菌素,tobramycin)的穿透力與殺菌效果,讓抗生素在原本難以攻破的生物薄膜中發揮作用。
研究團隊測試了四種高度抗藥、常導致醫院院內感染的細菌株,其中特別針對兩種造成慢性感染且致死率極高的細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綠膿桿菌)與Acinetobacter baumannii(鮑曼氏不動桿菌)進行試驗。這兩種細菌於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平時對人類無害,卻常於醫院中對於抵抗力薄弱的病患造成威脅,包括尿道感染、細菌性敗血症、傷口及燒燙傷感染,也感染呼吸道,以及污染呼吸治療裝備。實驗顯示,雙吲哚分子能顯著降低這兩種細菌的致病性。當與汰百菌素合併使用時,其中一種分子甚至能提高抗生素穿透生物薄膜的能力,使抗生素殺菌效果倍增。
Kushmaro 教授指出:「本研究的創新在於提出一種不需殺死細菌、而是改變其致病性的新治療思維。傳統抗生素雖能殺菌,卻也容易誘發抗藥性,同時破壞人體內的有益菌群。而這種策略則可在不傷害人體微生物平衡的前提下,抑制病原菌的攻擊力。」
這項研究開啟了利用天然物質「阻斷細菌通訊」的新概念,可能成為未來對抗抗藥性細菌的輔助療法。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研究有助於開發新型抗菌藥物,並且不會對必須共生菌造成傷害。
資料來源:
https://www.bgu.ac.il/en/news-and-articles/coral-derived-molecules-disrupt-bacterial-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