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寄生蟲的阿基里斯腱:RNA揭開昏睡病的破綻

寄生蟲的阿基里斯腱:RNA揭開昏睡病的破綻

致命疾病的軟肋

「醒來吧!」這不是比喻,而是對抗昏睡疾病的新希望。這種由寄生蟲引起的致命疾病,長期困擾著非洲與其他地區的人類與牲畜。如今,以色列巴伊蘭大學(Bar-Ila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發現,關鍵可能藏在一條小小的RNA分子裡。這個名為TblncRNA-23的「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存在於「采采蠅(tsetse fly,舌蠅屬Glossina)」的腸道中。它不會製造蛋白質,但卻在寄生蟲的發育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干擾它的功能,寄生蟲就無法順利完成發育,更失去傳染給人類的能力。這項發現由巴伊蘭大學生命科學院與奈米與先進材料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and Advanced Materials)的Shulamit Michaeli教授領導。她多年來專注於寄生蟲RNA的研究,這次成果可能為未來的治療策略開啟全新方向。

 

昏睡病:跨洲的威脅

「非洲人類錐蟲病(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主要威脅非洲農村地區的人類與牲畜,但亞洲也曾有病例,更透過被感染者的遷移將疾病帶到西方國家。這種病是由一種稱為錐蟲(trypanosome)的單細胞寄生蟲引起,透過采采蠅的叮咬傳播。當疾病進入後期時,寄生蟲會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嚴重的神經紊亂與長期昏睡狀態,因此又被稱為昏睡病。對於人類,它帶來痛苦;對於農業,則造成牲畜死亡與經濟損失。更麻煩的是,沒有有效疫苗,藥物又因抗藥性而逐漸失效。唯一的希望,是在寄生蟲生命週期中找到可攻擊的弱點,而這次發現的正是其在采采蠅腸道中的缺口。

 

抓住寄生蟲的致命弱點

Michaeli教授長期研究錐蟲家族,包括引發查加斯病(Chagas)與利什曼病(Leishmania)的寄生蟲,她致力於透過解析宿主體內的基因調控找出寄生蟲發育過程中的脆弱環節。錐蟲的特點在於其基因表達主要依靠轉錄後(post-transcriptional)調控。她的團隊最新揭示了一條名為TblncRNA-23的長鏈非編碼RNA,雖不編碼蛋白質,卻像隱形指揮官般調控寄生蟲的發育:它掌控寄生蟲在采采蠅體內的群體運動,使其能遷移至唾液腺;它決定寄生蟲是否轉變成具感染力的後期型態;而一旦沉默此基因,寄生蟲的傳播鏈便被切斷,無法再感染。這意味著,精準打擊TblncRNA-23能有效封鎖疾病的擴散。

 

寄生蟲RNA研究的首次突破

這項研究不僅停留在觀察階段,團隊還詳細分析TblncRNA-23調控分子,並發現一種會與它結合的蛋白質。這是寄生蟲RNA研究領域中首次明確揭示長鏈非編碼RNA在寄生蟲分化過程中的角色。這一成果不僅解答了寄生蟲如何在複雜生命週期中「變身」的謎題,也為未來發現更多類似的RNA分子提供方向。Michaeli教授指出,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錐蟲的重要弱點,也可能幫助科學家找到在其他寄生蟲中扮演關鍵角色的RNA,例如與利什曼病或瘧疾相關的分子。由於疫苗和藥物的研發長期停滯,她認為最可行的策略就是直接針對這些RNA,將它們沉默或清除,以阻斷疾病的發展。

 

結語:抓住寄生蟲的阿基里斯腱

從一條不起眼的RNA出發,研究人員揭開了寄生蟲發育的關鍵機制。這樣的發現,不只是學術上的突破,更可能是未來終結昏睡病的希望。如果能進一步發展為治療方法,就有機會在源頭阻止寄生蟲完成感染週期,為人類與牲畜帶來真正的解放。寄生蟲看似頑強、難以撼動,但正如同希臘神話中英雄阿基里斯的腳踵,它也有致命的弱點。而這條名為TblncRNA-23的RNA,或許正是昏睡病的致命軟肋。

 

資料來源:

https://www.biu.ac.il/en/article/583560

 

更新日期 :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