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都市生活讓鳥類更好動?

相較於活動範圍較爲固定的鄉村鳥類,都市鳥類顯得更為好動、移動頻繁,究竟都市化如何影響鳥類的活動模式?來自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動物學研究所的團隊,針對常見鳥種黑胸距翅麥雞(spur-winged lapwing;學名:Vanellus spinosus)的行為與移動模式進行深入比較,探索都市化對鳥類行為的影響。這是該團隊對於黑胸距翅麥雞研究系列的第三篇,研究地點選在以色列的貝特謝安(Beit She’an)與哈律谷(Harod Valleys)。他們比較「都市麥雞」與「鄉村麥雞」的生活習性,結果發現,生活在人類聚落中的鳥類比棲息於漁塘或農田的個體活動力更高,特別是在繁殖季期間這些差異會變得更加明顯。

 

這項研究由臺拉維夫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個體行為與移動生態實驗室(Movement Ecology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Laboratory)的學者群合作進行。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實驗室專注於研究動物的行為與空間移動模式,目的是促進自然保育,並減少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在系列研究中,我們聚焦於都市化與人類活動對動物,尤其是鳥類的影響。黑胸距翅麥雞不僅常見於人類聚居區,體型也適中,能夠配戴追蹤發報器,讓我們持續記錄其移動軌跡。」研究人員指出,「在前兩篇研究中已發現,都市中的麥雞相較於棲息於較自然環境者,展現出更大膽的行為傾向,即使在動物園等受控環境(例如動物園內的鳥舍)中進行測試,這些行為差異依然顯著。」

 

 

棲地類型如何影響鳥類行為?

 

本研究主要探討棲息於農業社區(如以色列的moshavim類型與kibbutzim類型的社區)與鄰近漁塘與農田的兩個亞群體,分析其空間移動模式。研究人員評估了兩項主要指標:活動力(每日移動距離)與探索行為(重訪熟悉地點或嘗試探索新環境的傾向)。

 

研究人員解釋:「黑胸距翅麥雞的繁殖季節發生於春季,牠們在地面築巢。我們在鳥巢附近捕捉個體,安裝發報器後立即釋放,讓他們回歸自然生活。這些發報器每八秒發送一次訊號,使我們能長期精準追蹤鳥類的移動模式。」研究總共追蹤135隻麥雞(雌雄各半),平均追蹤時間達194天,最長甚至個達10個月。數據蒐集後進行統計分析,評估不同棲地類型如何影響麥雞的行為模式。

 

研究人員補充:「我們首先觀察到,每隻鳥都有獨特的行為個性,其移動模式穩定,並與其他個體有所區隔。其次,我們發現居住在人類聚落中的麥雞比棲息於未開發地區的個體更為活躍。我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城鎮與農村社區的環境干擾較多,迫使鳥類更加頻繁地移動,從而增加了整體飛行距離,但並未改變牠們與巢穴之間最遠移動的半徑。」

 

在探索行為方面,結果更為複雜,研究顯示行為的差異受到季節與性別的影響。例如,在繁殖季期間,棲息於農田的雌鳥比城市雌鳥更具探索性;但雄鳥則呈現相反趨勢。對於這些差異的具體原因,研究人員尚在進一步探討中。

 

 

都市鳥類如何適應城市?

 

研究人員指出:「城市與城鎮中其實有大量野生動物與我們共存,有些物種甚至適應良好。然而,即便是這些已經適應城市生活的物種,其行為仍會受到人類活動影響而發生變化。」他也提出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或許某些具有特定個性特徵的個體,更傾向選擇進入都市環境生活,這可能導致我們觀察到行為上的差異。」研究進一步發現,特別在繁殖季期間,都市麥雞的移動能力顯著高於其鄉村族群。未來研究團隊將會更深入進行調查,探討都市環境如何影響幼鳥的發育與個性,長期追蹤幼鳥的成長歷程,以分辨塑造鳥類行為差異的機制。究竟是具有特定個性特徵的個體傾向居住於城市環境,亦或是都市環境塑造了他們的行為?

 

這項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都市生態系統中動物行為的理解,也有助於評估都市化對野生動物的長期影響,為未來的保育策略與都市規劃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資料來源:

https://english.tau.ac.il/news/bird-city-life

更新日期 :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