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遇水成形的自我修復玻璃

遇水成形的自我修復玻璃

 

臺拉維夫大學的Ehud Gazit 教授與博士生 Gal Finkelstein-Zuta 成功研發出一種由胺基酸所製成、具黏性的自我修復透明新型玻璃,極具廣泛的科學應用潛力。

 

這種玻璃是由蛋白質的基本單元-胺基酸衍生而成,與傳統高溫製成的玻璃不同,此類新型玻璃可由胺基酸鍵結形成特定的胜肽,並於室溫下遇水自發成形。

 

博士生 Gal Finkelstein-Zuta 表示:「眾所周知,商業玻璃需經由高溫熔融材料後快速冷卻的玻化製程(vitrification),以便在晶體排列形成之前固化,因此必須以高溫與快速冷卻,以穩定玻璃結構。」

 

「另一方面,我們研發的新型玻璃是由生物建構組元(biological building blocks)在室溫下自發性製成,無需高溫或高壓等額外能量。只需將粉末溶解在水中,即可形成玻璃,就像泡製Kool-Aid飲料一樣容易。」

 

「舉例來說,我們利用這種新型玻璃製作出無需繁瑣研磨與拋光加工的鏡片。僅需將一滴液體滴於表面,隨後藉由調整溶液整體型態,即可控制曲率和焦距。」

 

Gazit 教授進一步說明:「普通矽酸鹽玻璃僅在可見光範圍內具有透明性,而我們所製作的新型分子玻璃在紅外線範圍內也具備透明性,可廣泛應用在衛星、遠距感測、通訊與光學等領域。同時,它可以作為有效黏合不同玻璃材料的黏著劑,同時自我修復裂縫。」

 

「對比於其他現有玻璃,這種僅由胜肽製成的新型玻璃擁有多項特性,在科學與工程應用上具備極大潛力。」
 

 

資料來源:
https://www.israel21c.org/self-repairing-glass-that-forms-when-touching-water/

更新日期 :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