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通常伴隨著多種不同症狀,即便不同個體被診斷出相同的結果,診斷時出現的症狀組合可能完全不同。這種心理疾病的診斷方式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可能出現的症狀組合數量過於龐大,難以有效分類。
美國耶魯大學的新研究發現,儘管診斷可能涵蓋許多潛在的症狀組合,但其中大多數組合在現實生活中極少出現或甚至根本不存在。研究人員指出,對心理疾病的廣泛診斷標準在實際應用中可能並未造成負面影響,但在進行研究時,仍需要考量症狀組合的多樣性。
目前心理疾病的診斷與定義方式源於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這本手冊目前已更新至第五版,是最常用的心理疾病分類系統之一。
「此系統的核心概念是提升診斷的一致性」,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耶魯醫學院精神病學系Ilan Harpaz-Rotem教授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Tobias Spiller表示。「例如,如果兩位擁有相同症狀的患者分別去看不同的醫生,他們會得到相同的診斷,而這在以前並非如此。」
該系統建立了一套模式,將多種症狀與特定心理疾病相關聯,並規定患者需要符合一定數量或特定種類的症狀才能被診斷為該疾病。
「雖然這個方法使診斷變得有可靠,但也導致了擁有完全不同症狀的患者可能會得到相同的診斷結果」,Spiller博士表示。
Spiller博士和其團隊懷疑,所有心理疾病的症狀組合中可能存在著某種未知的模式。
「心理健康領域的一種理論認為,某些潛在因素會導致心理疾病」,該研究的另一位共同作者、美國耶魯醫學院精神病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流行病學暨生物統計與社區衛生學系成員的Or Duek教授說道。他的研究專注於壓力暴露下對個體及社區流行病學的影響,特別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後遺症對於公共衛生造成的影響。他目前專注於流行病學與心理學,研究隱藏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背後的症狀與神經生物學的機制,以及暴露在群眾下所造成的認知與行為結果。這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促使對於普遍化分佈與管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族群中與壓力相關疾病的研究。
換句話說,心理疾病的症狀並非隨機排列。在特定疾病的症狀列表中,某些症狀會比其他症狀更常見,而某些症狀有更高的頻率同時出現。研究人員因此推測,某些症狀組合應該相對常見,而某些則極為罕見。
為驗證此假設,研究團隊首先模擬了一種虛構的心理疾病,該疾病包含五種症狀,其中至少需出現兩種才能被診斷為此疾病。他們模擬了500名患者的症狀組合,並重複該分析100次。
結果顯示,儘管有32種可能的症狀組合,其中一些組合極為常見,而大多數則很少見。
此模式在真實世界數據中同樣成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與泛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的數據中,大多數症狀組合很少出現,其中不到10%的組合頻繁出現。例如,在PTSD數據中,99.8%的症狀組合只出現在不到1%的個體中,而最常見的前1%的組合卻出現在46.2%的個體中。
「許多人批評《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引入了過多的異質性,認為包括如此多的症狀沒有意義」,Spiller博士說。「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儘管可能的症狀組合十分多樣,但實際上只有少數組合是常出現的,因此異質性並非主要問題。」
不過,研究者也警告,異質性有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我們試圖將某項研究結果推廣時需要謹慎」Duek教授表示。在基礎醫療環境中,臨床醫師可能更常見到「教科書式」的典型病例,即擁有最常見症狀組合的患者。然而,專科診所可能會吸引具有非典型症狀組合的患者。如果研究者在專科診所進行研究,其結果可能無法推廣至廣泛的人群。此外,這也可能加劇心理學研究中的重現性問題,即許多研究結果無法在後續研究中導出相同結論。
儘管如此,這項研究的整體結論是,症狀的多樣性並非混亂無序,而是具有結構性與可預測性。
「這聽起來很抽象,但其實只是對臨床醫師直覺的系統化描述」Spiller 表示。「這是一個用於理解臨床醫師日常面對的假設與挑戰的概念。」
資料來源:
https://www.bgu.ac.il/en/news-and-articles/mental-disorder-symptoms-present-in-predictably-structured-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