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科學家發現藏在「網路瀏覽行為」與「生物多樣性」間的秘密寶庫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Oxford)、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及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人們上網的方式與自然界中的模式和節奏密切相關。

本週在PLoS Biology學術期刊發表一篇驚人的文章,提出了監測生物多樣性變化的新方法,它還提出了一套了解人們對自然的關注程度的方法,以及哪些物種和區域可能是最有效的保護目標。該團隊使用維基百科的綜合瀏覽量記錄和eBird數據,來調查人們對植物和動物的線上興趣如何遵循季節性模式。他們收集了大量數據集,其中包括23個維基百科語言版本中的31,715種物種,其中包含近23年的23.3億次綜合瀏覽量。

研究人員發現在維基百科的瀏覽資料中,人們對許多植物和動物物種的興趣呈現季節性的變化,超過四分之一的物種呈現出這類季節性的興趣變化。對於這些季節性物種,研究人員發現,網路瀏覽活動的數量和時間可以非常精確地衡量物種在窗外的世界何時以及如何存在。該團隊認為,僅通過了解有關物種的互聯網活動,就可以衡量物種存在和豐富度的變化。

通過深入研究季節性模式,研究人員發現了幾個有趣的趨勢。通常,人們對維基百科網頁頁面的季節性興趣反映了物種本身的季節性模式。例如,開花植物的網頁頁面往往具有比針葉樹更強的季節性趨勢,針葉樹沒有明顯的開花季節。同樣,昆蟲和鳥類的網頁頁面往往比許多哺乳動物的網頁頁面更具季節性的變化。

維基百科的不同語言版本也顯示出不同的季節性模式:維基百科在大多數高緯度地區使用的語言(例如芬蘭語或挪威語)對物種的季節性興趣高於維基百科在低緯度地區使用的語言,如泰語或印度尼西亞語。

除了將線上興趣的季節性模式與自然模式相關聯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實例是針對文化事件的季節性模式。例如,英國野生火雞的網頁頁面瀏覽量顯示,每年在感恩節和美國春季狩獵季節的其間,都有網頁瀏覽的尖峰。同樣地,在鯊魚周時也會引起了人們對鯊魚的興趣。

這些模式共同表明人們的上網行為可以對自然界中的現象作出反應。

BGU在Sede Boqer校區的Mitrani沙漠生態部門的Uri Roll博士表示這項工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研究領域的一部分,名為「conservation culturomics」,旨在闡明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模式,因為這些模式可以在大量數據資料庫中得到證明,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人們如何與自然互動,並利用這些訊息來實現更完善更有效的保護措施。Roll博士進一步解釋,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崩潰和生物多樣性崩潰的時代。需要新的工具和方法來應對這些巨大的挑戰。

主要作者和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John Mittermeier補充說明,人們往往越來越偏離自然界,因此我們並不真正期望他們的網路上的行為能夠回應自然界的模式,但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人類的活動經常與自然現象強烈相關,這似乎表明人們正在關注周遭世界。從保護大自然環境的角度來看,的確令人振奮。

研究小組認為將這些方法應用於保護政策和相關行動將會有很大的潛力,例如選擇旗艦物種或標誌性區域。舉例來說,能夠識別特定物種感興趣的季節性峰值可以幫助相關機構決定何時,以及如何啟動特定的募款活動。

資料來源:

https://in.bgu.ac.il/en/pages/news/web_browsing.aspx

 

更新日期 : 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