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以色列高科技產業而言,2020年原本是表現看漲的一年。以色列55間創投機構在2018-19年間總計募資47億美元(約台幣1410億元),約3700家新創公司也在去(2019)年的522個交易案中總計募資83億美元(約台幣2490億元)。原本蒸蒸日上的表現也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而風雲變色。
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作為全球疫情爆發的中心,中國在今(2020)年一月和二月的創投交易數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4%,募資總額也掉了三分之二。
以色列國內高科技產業在疫情大流行初始時最擔憂的是產業的整體銷售受到影響,以及可預見的新創公司募資困境(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和2009年產業危機時也出現過)。而就在短短數週後,這樣的恐懼成了現實。
L7 Defense的共同創辦人Yisrael Gross估計以色列新創在疫情下平均的財務損失為200萬美元,再加上另外50萬美元則因延期付款而造成的收入損失。新創公司在別無選擇下只有縮編一途,20%的員工不是被裁員抑或被迫放無薪假,在職員工的薪水也被大幅刪減。
以色列政府正撥放約七成薪的社福補助給被放無薪假的員工,財政部也宣佈提撥2億美元(約台幣60億元)供科技產業紓困振興。但倘若政府當初直接將這筆每月約16.5億美元(約台幣495億元)的救濟金轉給公司,再由公司作為薪水發放給員工的話,便可讓公司保住員工不至走到裁員的地步,當地經濟因失業造成的衝擊也會減輕。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表示公司若留任員工,政府會代為支付員工至多八成的薪水。
高科技產業就如其他行業一般,是個牽一髮動全身的動態系統。每個製造商、供應商和經銷商都像是一台複雜機器中的齒輪,只要有一個部分不靈了,整個機器便會逐漸停擺。因此當一家公司關閉或歷經低迷時,很容易產生連鎖效應,繼而影響到仰賴該公司提供服務或零件的其他企業。
鑒於環環相扣的現象,英國採取的政策可能會產生雙重的影響:讓人們保住工作同時也是避免大規模裁員對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受雇的員工對情勢較樂觀,也對自己的未來較有信心,也因而較可能消費。他們的消費很有可能進而幫助到受封城影響的其他產業例如餐廳,餐廳業者希望大幅增加的外帶生意能彌補衛生部因疫情頒布之內用禁令所造成的損失。
依據L7 Defense的Gross和其他專家的觀察,2020年對高科技行業而言大勢已去。新創公司募資的流程通常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因此專家們認為今年到目前為止都還沒募到資金的公司若想在今年募到資金已不太可能。
虛擬寵物新創公司TreatVA的執行長Itay Katzav對疫情危機期間的募資情勢表示憂心,目前跟一些投資人接洽情況並不樂觀,其中一位已告知將暫緩投資計畫,因為不確定情勢到底會糟到怎樣的地步。消費者減少支出再加上對未來不確定性,這樣的現象不限於以色列,全世界亦然,使得新創募資變得極為艱鉅。
此外創投投資人在投資前通常會與創業家見面互相認識,但以色列人受疫情影響基本上出國受限,無法當面會晤將讓募資過程更加受阻,會議幾乎都需要透過遠距視訊進行。不過設法度過危機的新創公司在熬過去之後會有更佳的定位,目前這些新創公司靠削減成本及簡化營運來度過難關。
雖然有些高科技公司因疫情造成重大損失,但也有些公司因人們在疫情下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受益,像是Netflix的影音串流平台與app,和Nextdoor社交媒體平台自疫情爆發以來增加約80%的流量。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也改變了以色列高科技公司的工作習慣,面臨這樣巨大的挑戰,高科技公司正以創意的方式對公司運作進行調整。其中一個改變就是讓員工透過視訊會議平台在家工作,類似Zoom或是其他雲端視訊會議的工具已無所不在,無論學校或是公司行號皆透過這些平台讓學生及員工在家學習、辦公。提供雲端電話、視訊、即時通訊服務和桌面虛擬化技術的公司正炙手可熱。隨著全球數百萬人遠距工作,公司既有的IT基礎架構也開始不敷使用。越來越多公司因而轉向使用Amazon、微軟和Google提供的雲端服務。此外一些以色列的新創公司也看到消費者採納新途徑的結果,像是TalkSpace這個讓用戶在線上以文字、音訊或是視訊和諮商心理師溝通的線上心理諮詢平台的使用量在近期就迅速增加。
而對於共乘公司像是Uber和Lyft,以及房源出租公司Airbnb的情況則是恰恰相反。在特定城市,Uber的乘車人次甚至有70%的銳減,Airbnb也因驟減了兩位數的訂房而蒙受鉅額損失。對此專家認為併購風潮可能會是後新冠病毒時代的特徵,因為投資人將利用機會購買估值下滑的新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