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經濟學家Eugene Kandel認為工業4.0是以色列終於能躋身積極參與全球重大工業革命的機會,Kandel曾是直屬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管理的國家經濟委員會的主席,目前是以色列Start-Up Nation Central(SNC)的執行長。SNC是一間位於特拉維夫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推廣以色列的科技,Kandel身為負責人,帶領團隊致力促進以色列本土新創與全球傳統工業公司的合作。Kandel受訪時表示以色列在蒸汽機革命時仍不存在,在量產革命時也尚未成氣候,但正在最新一波的工業革命中展露頭角。Kandel早在2015年接掌SNC時,就將工業4.0視為關鍵議題。
在確定關鍵議題後,SNC隨即展開分析並過濾出有可能會對研發生產優化、供應鏈、維修預測、電腦視覺、工業資安等領域的軟體新創公司有興趣的跨國工業巨頭。傳統的工業系統因過時之故在現今可被駭客輕易入侵。在解析工業產業之後,SNC又發現除了工業產業,保險公司對這些相關技術也有高度興趣,保險公司希望受他們保險的工廠能有快速的修復技術和先進的防護。
根據SNC統計數據,以色列工業4.0新創雖不像資安、金融科技或數位醫療新創顯眼,但也後勢看漲。以色列現有260家新創公司活躍於工業4.0領域, 與2014年相比多出近70%。募資表現也很強勁,在去(2019)年達到6億5千萬美金的規模,包括兩筆各1億美金的鉅額募資。儘管工業4.0新創在去年所募集到的資金仍不及以色列科技整體創投募資總額的10%,但創投對這個領域的興趣正在增加。去年10月倉儲機器人新創Fabric(前稱CommonSense Robotics)在B輪募資時得到1億1千萬美元的資金;一個月後3D影像感測公司Vayyar Imaging公佈其募資到1億零9百萬美元的消息。以色列在汽車科技的表現已受到全球工業矚目,國際汽車製造大廠意識到他們可以向以色列尋求解決方案,以色列在汽車科技領域的新創公司數也從2011年的40家成長至今日的600家。
Kandel認為以色列的科技新創在工業產業上也有用武之地,儘管以色列不是重工業或基礎建設公司的重鎮,但以色列可以成為工業產業的供應商。然而挑戰是嚴峻的,主要是工業公司通常都非常保守,而且很多工業營運仍靠者老舊的軟體及處理器在運行。所謂的先進製造大多還是使用早已有25年歷史、在英特爾Pentium問世之前的處理器。很多公司深怕系統大崩潰而不願就系統做任何改變,然而一旦有事發生,例如駭客入侵造成設備故障、資訊竊取等問題,除了復原這些問題很困難之外,工廠也有可能要長期停工。另一種過時的做法是按照幾年前制定的程序進行定期維護,若有技術能預測機台何時會故障,就能預先因應,以避免不必要的停機。
以色列缺乏大型工業公司的事實可能不利於新創公司,新創較難抓到這個產業的痛點。好比創業家拿著鐵鎚,而每個東西在他們眼中看上去都很像釘子,但有時候以為是釘子的其實並不是,這也是為什麼會聽到「這技術本身不錯又很簡潔,但它解決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問題」這樣的評論。
儘管以色列有著這麼多尖端科技,但是以色列為數極少的工業公司在4.0革命波潮下似乎不為所動。Kandel認為以色列有兩個迥然不同的經濟體,而且幾乎是完全不相關的,各自有所需的人力資源、知識和財務;一個是將全世界回報曲線不斷拉高的科技產業,另一個則是遠低於曲線下的傳統經濟。以色列的工業產業規模極小,投資它轉型到新技術是不值得的。相較之下,一個營業額500億美金的德國工業公司若投資在技術上就有它的效益。以色列這兩個經濟體不應該以兩者如何連接的標準被評估。
除了工業產業,Kendal也提出他對科技產業的看法,他對以色列經濟日益依賴科技產業感到不安。我們當然得掌握最新動向,特別是以色列創新產業中攸關國家產品及服務出口的領域,防止優勢下滑。但人們以為科技圈中有很多資金,募資規模看似也一輪比一輪大。然而大問題是新創晚期的募資。以色列的科技公司壓倒性地依賴外資,特別是美國的資金,要是美國突然決定對機構投資人的跨國投資活動進行課稅,那會殺死以色列一半的科技產業。
資料來源:https://www.calcalistech.com/ctech/articles/0,7340,L-37958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