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科技部新聞稿】以文淑世:文學與醫學之跨域橋接

科技部新聞稿

以文淑世:文學與醫學之跨域橋接

日期:111年5月11日

發稿單位:科技部人文司

聯絡人:藍文君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460

E-mail:wclan@nstc.gov.tw

醫療人文的思維起源於二十世紀中期的歐美醫學教育界,當時的醫學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醫學技術並非醫學教育的全部,開始以社會科學輔助醫學教育。回顧醫療人文在國內醫學教育界的發展,醫療人文的主導力量大多來自醫學界,較少以人文學科的觀點探討相關議題。多年來,國內醫學院的人文教育改革蔚為風潮,醫學倫理、生死學等相關人文教育課程成為必修,目的在於培養未來的醫療從業人員聆聽病患、瞭解病患的能力。然而,醫學系的學生,真的能透過修得這些學分,進而瞭解「人」甚至是「自己」嗎?

隨著近年人文學界有關失能研究、生命書寫、高齡社會等研究興起,以及醫護人員與病患及其家屬透過自傳/傳記式文學刻劃生命的百態,愈發強化了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研究的深度並引起更多共鳴,如:華裔美籍醫生陳葆琳的回憶錄《最後期末考》,細膩又深刻地體現出書寫與療癒在敘事醫學中的重要性。人文學者也於此找到了醫療人文研究的著眼點:以敘事為本,並從人的觀點,反觀醫療、病痛與生死。為達到文學淑世的目的,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馮品佳終身講座教授於107年開始執行「以文淑世:醫療人文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由文學研究角度切入醫療人文,促使人文學者在醫療人文研究領域發聲,並帶動國內外各領域的菁英學者進行學術交流,並透過複合式學術活動所做的多面向推廣(包含研習營、讀書會及國際研討會等),開啟醫療、文學與大眾的對話。

計畫執行初期以學術研究切入,以研討醫療人文批判理論為出發點,在文本與理論並重的前提下,藉由兩者的對話為醫療人文的概念奠基。計畫第一年以「不等值的生命」為題,透過失能研究挑戰人們對於生命理所當然的認知,第二年「人類紀中的醫療人文」則進入疾病與治療,批判人類價值的形成與運作,揭露所謂「正常」話語如何被操弄,第三年的「老化與老年再現與書寫」則實踐社會關懷,正視臺灣乃至於全球高齡化社會下的老化與長照議題。未來更可拓展至醫療資源分配正義,乃至動物關懷及人工智能發展等議題。

計畫執行期間適逢全球新冠疫情日益嚴峻,醫學界提供不可或缺的醫療救護與疫苗防禦,而人類在面疾病與疫情的焦慮和生死離別及其心理狀態,亦是本計畫長期關注的焦點。人文研究學者聆聽醫病經驗,自各種形式的文學書寫及創作媒介中挖掘出醫者、病患及家屬最深層同時也是最真實的感受,如:醫療漫畫《醫院也瘋狂》、《急診鋼鐵人》等圖像醫療(graphic medicine);而疫情爆發後,疫疾創作、隔離日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更提供本計畫諸多分析的素材。疫情是個契機,所有議題藉疫情這個缺口紛紛冒現,也讓人們意識到「醫」與「人」密不可分。人文教育最重視的開放思考與批判能力對醫療而言也很重要。

進行醫療人文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最大的意義在於凸顯人文學者在此領域承先啟後的角色,敦促本土的文學研究者在國際醫療人文研究出類拔萃,使得臺灣成為亞洲相關領域之研究重鎮。本計畫一開始即以淑世為目的,藉由開啟人文與醫學研究之間的對話,推動文學與醫學之跨域橋接,反思當前臺灣社會的現況。而隨著社群媒體上的議題推廣,觸及更為廣大的受眾,普及醫療人文的概念。而計畫具體的影響力,可以從近幾年科技部有關醫療人文研究議題申請案件,以及醫療人文社交媒體參與人數的持續成長可見一斑。因此,本計畫的成果並非科技發現或是數據分析,而是跨領域的相互交融與增長,以期具體實踐「以文淑世」的願景。

 

研究成果聯絡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馮品佳終身講座教授

亞裔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中心主任

聯絡電話: 03-5712121-58102

電子郵件信箱:pcfeng@nycu.edu.tw

更新日期 :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