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資金短缺和規模不足阻礙歐盟的產業政策

資金短缺與規模不足向來是阻礙歐盟產業政策提升的因素。自2020年3月以來,歐盟執委會不斷採取行動,期能提升歐洲產業競爭力。專家表示,事情正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但也同時警告資金不足及涵蓋面向太偏狹等問題。

 

歐盟試圖提升其製造業產值的努力可追溯到2014年,但直到2020年的3月,才公佈首套工業戰略,而此時適逢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全球疫情的前一天。

 

隨後就暴露出歐洲供應鏈的脆弱,以及對關鍵原物料與產品進口的依賴,這也促使歐盟不斷改變其工業戰略。但真正引起人們關注的是美國《降低通膨法》,其中包括價值3,690億美元的電動車與其他乾淨技術的減稅作法。而這也導致歐盟在2月宣佈《綠色新政產業計畫》(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旨在「提升歐洲淨零產業競爭力,並且加速支援實現氣候中和前經歷的過渡期」。

 

執委會在公佈辦法時表示,「該計畫建立在先前作法上,並且依賴歐盟單一市場優勢,以補充歐洲綠色新政與REPowerEU目前進行中的工作。」

 

此計畫涵蓋數個部分,其中包括《淨零產業法》(Net-Zero Industry Act)、《關鍵原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以及電力市場變革。其中一部份還包含執委會提出的一套新國家援助框架,同時也希望能簡化對歐洲共同利益至關重要的項目審批程序。

 

代表歐洲科技產業的遊說團體Orgalim,其執行長洛漢(Malte Lohan)質疑執委會採取的作法具有相當針對性。就某種程度來說,「這很好,因為在經濟中有些部分可進行針對性干預。」但洛漢也表示,「我們認為應該涵蓋更多面向,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支持這種方法。而歐洲也應該認真考慮全面提升產業。」

 

洛漢表示,歐盟需要一個更佳框架以維持產業投資,然而目前情況還在惡化中。在歷經通膨後,歐洲產業正在萎縮。情況相當不樂觀。

 

歐洲產業圓桌會議(European Round Table, ERT)也對此表示贊同。最新公布的執行長信心調查顯示,成員國愈來愈擔心歐洲競爭力,而這須通過投資創新作法才能加以解決,ERT發言人歐麥拉(Robert O'Meara)表示,根據ERT成員說法,主要風險在於地緣政治、通貨膨脹與能源成本。

 

歐麥拉表示,「歐洲是全世界工業化歷史最悠久的地區,同時也是世界上監控環境最嚴密的所在。在全球環境下,我們必須更新工業基礎,使其與數位與綠色轉型的新戰略相互結合。」

 

今年3月,ERT推出「創新旗艦」,強調倘若歐洲欲重拾競爭力,則須打造創新的商業實績。該貿易機構為此提出三大建議:重新思考規範、重新關注強大的智慧財產權與國際標準化;以及擴大投資創新。

 

錢在哪裡?

當然,這是綠色產業計畫的其中一項目標,歐盟執委會表示,希望能「加速投資與補助歐洲清潔技術的生產」。

 

實現此目標的方法之一,是透過歐洲主權基金,然而現在已經降級為戰略技術歐洲平台(Strategic Technologies European Platform, STEP),透過該平台增資現行計畫10億歐元。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個月宣佈STEP時表示,這將「為動員各種歐盟計畫的資金奠定基礎」,並且在未來幾年內投資達到1,600億歐元,作為「未來即將建立的全面主權基金先導」。

 

歐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re, EPC)政策分析師勞斯伯(Philipp Lausberg)與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政策研究員埃克布(Milan Elkerbout)均認為,在當前環境下動用主權基金,恐怕一下跳得太快,因為這需要獲得所有成員國政府批准。

 

在這100億歐元的STEP基金中,其中有30億將用在InvestEU、5億用在「展望歐洲」計畫、50億用於創新基金,還有15億用在歐洲國防基金。

 

歐盟執委會表示,此投資效果將獲得全新支援結構,建立此結構並將現有資金用在STEP專案,同時加快實施在歐洲領導層中各個至關重要的領域。

 

該提案須獲得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批准,歐盟執委會呼籲西班牙在輪值主席國期間,能在秋季前達成協定,並且於2024年實施上述變革。

 

對於勞斯伯來說,從主權基金降級為現有計畫中的附加基金相當「令人失望」。他表示,這「比最初承諾要少得多」,基本上是資金重新分配。100億歐元的STEP基金「在解決現有問題上根本是杯水車薪」。

 

主權基金確實有兩個重要作用。首先,其可以維持國家援助平衡。其次,這可提供資金來實行創意作為,更具體來說,用以擴大產業規模。

 

疫情後,國家援助規定放寬。但勞斯伯表示,就長遠來看,僅使用國家援助當作融資機制實難以為繼,因為如此一來,意味著資金最為雄厚的大國,如法國和德國,將會吸引更多公司。而這恐怕會危及單一市場。

 

洛漢表示,採取國家援助是「時代標誌」。目前水閘既然開啟,也就很難關上。「我們相當擔心可能會失控。目前歐洲正在與中國和美國進行補助競賽,相同狀況也發生在歐盟內部,而最後一部分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私人投資至關重要,洛漢提出問題:「我們如何才能最有效利用公共資金來激勵私人資金?」

 

歐麥拉指出,一種作法是替私營公司營造出更有利投資的環境。然而,目前投資文化卻受到監管限制。

 

從創新到市場

歐洲在科學和創新品質方面向來處於領先地位,但將其轉化為宏大想法與可持續經營的大型企業卻存在問題。勞司伯表示,「數位、綠色技術與量子等橫向領域通常是市場贏家,你須建立真正市場領軍者。」

 

太陽能電池板即是一例。此技術最初由德國發明,而後歐洲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直到中國用自家生產、價格更低的產品大舉入侵市場,導致歐洲產業受重創。

 

另一例則是美國空調製造商開利(Carrier Global Corporation)以120億歐元收購德國公司菲斯曼集團(Viessmann Group)生產熱泵的業務部門。開立在今年4月公布此消息時表示,此舉將使其成為歐洲能源轉型的關鍵領導者。

 

支援有限

InvestEU和創新基金等計畫,最多只能提供5,000萬歐元,遠低於公司想要實現快速增長所需之資金。而申請這些資金要經歷的行政手續,更讓公司感覺筋疲力竭,同時也降低成功率。那些須經過冗長程序才能獲得不到一半必要資金的公司,最後可能會獲得結論:根本就不值得耗費這些時間與精力。

 

然而,勞斯伯也表示,此領域是歐洲共同利益的重要面向,允許成員國共同資助的風險太高,這會導致私人投資者無法支援具突破性的創新專案。

 

資料來源:Shortage of funding and lack of scale are holding back EU industrial policy | Science|Business (sciencebusiness.net)

更新日期 : 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