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杉磯大街小巷穿梭的可愛送餐機器人--"COCO"
摘要:
在洛杉磯,COCO與DoorDash合作,在約600家商戶中部署機器人,計劃在2026年後逐步取消對再生能源產業的稅收抵免優惠。COCO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其機器人車隊規模從當前的2000台擴展至1萬台,覆蓋北美50個主要城市,並升級AI導航系統以提升機器人在複雜城市環境中的動態響應能力。其自主配送機器人被設計用於在人行道上行駛,提供環保、安靜且高效的餐飲外賣服務。作為零排放的配送方式。
送餐機器人發展背景:
美國對外送餐飲的需求量相當可觀,根據Consumer Edge統計數據,美國餐廳每年僅透過外送平台就接收約40億筆訂單。然而,受限於外送員需同時處理多筆訂單,或是跨越多個街區、人力不足,經過多年研究與高達數十億美元投資,機器人公司正逐步改變美國餐飲及速食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方式。成千上萬台由Coco、Bear和Serve等新創公司營運的機器人,如今正將各種外送餐點送到消費者家中或旅館房間。這些機器人也會在餐廳中幫忙端菜,或回應外送平台上的訂單,運作形態非常多元。
(圖說:COCO機器人白天及夜間於街頭一影,科技組攝)
(圖說:Serve Robotics送餐機器人搭配電影宣傳圖,科技組攝)
COCO機器人
Coco Robotics共同創辦人Zach Rash 2016年開始在UCLA研究機器人。經過9年及約1.1億美元的資金投入,Coco的機器人已完成超過50萬筆的外送服務。包括Serve Robotics與Coco等新創公司正準備部署數千台外送機器人,透過DoorDash、Uber Eats等平台服務顧客。其技術係透過搭載雷射感測技術「光達(Lidar)」能建構3D環境視圖,並搭配多種感測器判斷餐點是否已經放入、取出。
這些機器人起初需人為遠端操控,但隨著機器學習,現已可在多數情境下自主導航。透過雷射掃描判斷人與障礙物的距離,選擇最佳路線前進並完成送餐。Coco機器人前後左右均裝設攝影機以避開行人,內部的攝影機可確保食物在密封箱保持正立, 避免灑出。
COCO機器人減少碳排之優勢:
1. 電動驅動,零排放
COCO送餐機器人使用電池驅動,完全不燒燃油,因此在運行過程中沒有直接的碳排放。
2. 減少汽車配送次數
這些機器人專注於「最後一公里」配送,範圍較小且路線優化,可替代傳統汽車或摩托車在市區進行短途送餐,降低整體汽車行駛里程和燃油消耗。
3. 提升配送效率,減少空跑
COCO機器人能精準安排路線並避免重複繞路,相比人工配送更節能,減少浪費的能源和碳排放。
4. 減少交通擁堵
因為體積小且靈活,機器人使用人行道和特定路徑,減少了汽車上路的數量,有助於降低城市交通擁堵和由此產生的排放。
綜合以上因素,COCO機器人的運用有助於降低整個城市配送系統的碳足跡,是更環保的送餐解決方案。
COCO食物配送機器人技術構成
|
組件 |
用途 / 功能 |
可能採用的技術 / 實現 |
|
車輛 / 移動硬體 |
在人行道上移動、避免障礙、運送食物 |
電動馬達、耐用輪胎、電池組、專為人行道設計的底盤與懸掛系統;保溫艙保持食物溫度 |
|
感知與傳感 |
感知周圍環境,避免碰撞,導航 |
攝像頭(前後左右),可能搭配光達或深度感測器;GPS + IMU;環境感知演算法 |
|
定位與 地圖構建 |
在城市環境中定位;構建人行道與路徑地圖 |
GPS + 地圖數據;SLAM 技術;預先繪製服務區域(人行道、斑馬線等) |
|
規劃與控制 |
路徑規劃、障礙迴避、運動控制 |
圖演算法路線規劃、路徑平滑;本地障礙迴避;速度與轉向控制;AI 輔助 + 人類接管 |
|
遠程遙控 / 監督 |
在複雜情況中由人工接管,遠程監督多個機器人 |
遙控操作介面;視訊串流(360° 視角);人類操作員即時干預;低延遲通訊 |
|
軟體 / 車隊管理 |
訂單處理、路線規劃、調度、監控與管理 |
後台系統:訂單對接(Uber Eats、DoorDash 等)、車隊最佳化、機器人狀態監控、使用者解鎖介面 |
|
安全與安保 |
避免事故,保護食物,防止盜用或誤用 |
上鎖的保溫艙;感測器避免危險;照明與旗幟提高可見度;遵循法規 |
|
電源 / 充電基礎設施 |
提供續航能力,高效充電,電池管理 |
適配短途續航的電池容量;充電站 / 電池更換;電池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