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毒理學家Matthew Campen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大腦中的微塑料濃度遠高於其他器官,且這一濃度隨著時間不斷增長,2024年的人腦組織樣本比起2016年的樣本,甚至增加了近50%的濃度,而這些塑料來源有大部分來自於舊型塑膠(如1960年代開始大量生產的聚乙烯)。微塑料是降解後的聚合物微粒,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和土壤中,可能透過食物鏈或環境中長期釋出的粒子,這些塑料進入人體後,累積在各大器官,包括大腦。特別是在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檢測出的塑料含量更是其他檢測群的10倍。
研究中使用了一種新方法來檢測和量化大腦組織中的微塑料,發現其粒徑極小,約為病毒大小,並有可能穿越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儘管目前尚難確認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長期或具體影響,但其在大腦中的積累可能與血液流動受阻或大腦神經連接受損有關。隨著塑料生產的增長,微塑料在環境中的濃度將持續上升,對人類健康構成長期威脅。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Medicine》期刊。
本項研究延伸出健康與環境議題,如微塑料顆粒已經能小到穿越血腦屏障,且存留在大腦中的濃度明顯高於其他器官,雖然暫時無法證實與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有絕對相關,但仍不容忽視微塑料可能存在誘發或加重神經退化的風險。此外,因為塑料分解成微粒的時間可能長達數十年,即使立即暫停生產塑膠,環境中存在或殘留的塑膠微粒濃度仍有滯後性,塑料污染不再只是環境問題,亦可能造成慢性累積的健康風險。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aeV15G; https://reurl.cc/yR7k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