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108.5.14建構科技時間銀行,儲蓄社會互助能量 科技部啟動「新互助時代─時間銀行社區實踐」計畫

日期:108年5月14日

發稿單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E-mail:mswei@nstc.gov.tw

科技部長期鼓勵大學投入社區實踐活動,透過研究創新與社會責任角度,探討所在區域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與困境,提出具體改善建議,現為推動以大眾需求為核心的科技發展,科技部今(14)日舉辦「新互助時代─時間銀行社區實踐」計畫記者會,將新興科技技術導入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並研發一套專屬於臺灣社會的社群互助App,讓民眾更能彼此交換需求、提供互惠服務,開創一個由下而上的「新互助時代」!

時間銀行互惠服務機制的困境-大量「儲存」少量「提領」

臺灣自1993年開始邁入高齡社會,內政部甚至於2018年正式宣告往超高齡社會前進,高齡者生活及健康照顧需求大增,亟需社會多元共同協作機制,以完備社會福利、經濟政策制度的不足。如何鏈結社區,甚至社會網絡力量來共同因應高齡化的衝擊,已成為當前首要課題。

時間銀行(Time Bank)最早於198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者Edgar Cahn所提出,主張市場應有適當的貨幣以支付、流通個人服務他人的時數,作為換取別人的服務的依據,意即以「服務換取服務」構成另類貨幣交換系統的時間銀行。臺灣至1995年開始推動時間銀行制度,歷經20餘年發展結果,普遍面臨大量「儲存」而少量「提領」的單向式服務現象,與既有志工制度難以明確區隔,且只能侷限在小範圍的區域推行,無法發揮更大的互助效益。

 

研發「臺灣時間互助APP」,促進社區跨域互助合作

計畫研發的「臺灣時間互助APP」主要以Community Exchange System(CES)為基礎,該軟體目前已於97個國家超過1,000個社區中應用,計畫團隊已取得授權免費使用,並根據國內風土民情特色,並導入區塊鏈(bluck chain)及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加以開發應用。

區塊鏈技術部分,使用開放程式碼資源的以太坊(Ethereum),發展App與智能合約程式,另用自行開發的程式,處理未來App運作中的時間幣與獎勵機制。AI應用部分,透過分析社群網路中的多元化個人資料,自動建構出使用者描述,並計算媒合符合使用者興趣與能力的需求項目,加強推薦效果,進一步找出簡單有力的目標或誘因,及設計平台核心互動。運用供需雙方的資訊,透過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演算法促進有價值的交流,過濾無價值甚至惡意的平台內容,連結供需達成雙方互利的結果,建立正向回饋的媒合機制。

「臺灣時間互助APP」功能設計包含3種特色:一、結合虛實的遊戲或情境;二、客製化特色交換平台;三、跨境交換功能。研究團隊規劃逐步完成,測試完成後將把App技術釋出,提供各界做延伸應用。

結合社群實作傳承知識經驗,成為社區創新改變驅動力

計畫團隊與桃園大溪至善高中師生,共同合作開發出實境版本之遊戲,未來將結合科技團隊透過App開發,將結合虛擬場景,吸引使用者投入交換。未來App也追求根據不同社區脈絡,在共有架構下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交換平台。最後,在不同社區逐步建立起交換網絡,進一步走向社區間的跨境交換,使「臺灣時間互助APP」應用更普及。

在軟體功能測試部分,本計畫結合實作場域進行驗證,分別與至善高中及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瞭解在地社區青少年及博物館舍志工使用情形。透過APP結合大溪實境遊戲,協助青少年融入社區,並媒合他們學習技能的社區百業,讓青年與木工藝、茶生意、豆干產業、古宅整建都能進行快速而多樣的時間交換。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與社區互動結合的實境遊戲課程,一方面讓在地知識得到傳承,另一方面在遊戲引導下,藉以學生的熱情帶動社區發展以時間銀行為媒介的互惠經濟模式,成為未來社區創新改變的動力。此外,APP可提供跨域交換,未來將研擬於多個館舍間建立志工跨館舍計時平台,並提供志工更簡便的計時方式,同時創造更多的服務時間需求,嘗試改變志工在服務時間上只存不提的習慣,以促進時間供需之衡平性。

科技部持續支持跨領域研究,本項計畫結合資訊科技、文史、社會及社區發展研究學者,展開為期3年的實作研究計畫,產出有溫度的科技軟體,讓以AI及區塊鏈尖端科技為後台的「臺灣時間互助App」,深入落實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互惠交換習慣,充分利用臺灣社會中各種服務交換潛能,帶動人們以全新的能量使用時間,以迎來最有臺灣特色的「新互助時代」。

 

研究成果聯絡人

房思宏博士
電話: 0970-828-806

Email: szuhungfang@gmail.com

更新日期 : 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