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題目 | 作者 | 卷期 | 日期 |
---|---|---|---|---|
1 | 以科技社會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學門:「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簡介 | 黃俊儒 | 20.2 | 2019.3 |
2 | 陳可欣 | 20.4 | 2019.9 | |
3 | 公民科學、社區監測與環境知識建構 | 杜文苓 | 21.1 | 2019.12 |
4 | 我知,我思,故我參與?氣候變遷參與工作坊案例經驗 | 郭士筠 | 21.1 | 2019.12 |
5 | 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 | 黃俊儒 | 21.3 | 2020.6 |
6 | 瘟疫時,防疫敘事作為科學與人文素養的試金石 |
劉介修 楊倍昌 |
22.1 | 2020.12 |
7 | 疫情下的衝突前景與教育:DeSeCo 2.0視角與反思 |
蕭戎 顏瓊芬 |
22.2 | 2021.3 |
8 | 疫情社會中的科學訊息傳播與教育省思 | 李松濤 | 22.3 | 2021.6 |
9 | 新興科技的跨域創新與社會影響 | 岳修平 | 23.1 | 2021.12 |
10 | 淨零轉型下的社會工程:知識轉型和溝通轉型的路徑和挑戰 | 杜文苓 | 23.3 | 2022.6 |
11 | 科學出門可能不只跌一跤:科學傳播經驗談 | 楊倍昌 | 23.4 | 2022.9 |
12 | 以跨域人文開展國際鏈結:《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的經驗與挑戰 | 郭文華 | 24.3 | 2023.6 |
13 | 科技社會的媒體識讀 | 人文沙龍團隊 | 24.3 | 2023.6 |
14 | 再思重返地球的環境生態公共與媒體論述 | 人文沙龍團隊 | 24.4 | 2023.9 |
15 | 左手論文,右手評論:人社學者的公共書寫 | 黃俊儒 | 25.3 | 2024.6 |
16 | 反思環境運動的次政治脈絡:推進公正轉型的反身性治理 | 周桂田 王瑞庚 張睿寧 |
26.1 | 2024.12 |
17 | 似水無形,串聯無盡:從「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看跨域研究 | 郭文華 | 26.2 | 20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