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學人投稿】從日本學術研究能力低下探討日本學者的研究困境

從日本學術研究能力低下探討日本學者的研究困境

作者:李昀叡(千葉大學 融合理工學府 博士生) 

駐日科技組補充整理

 

      令和元年,日本學界吹起了一股反思之風,期望社會重視起日本基礎研究能力低下的問題。筆者特地歸納分析以下刻正發生於日本學界的現象以及所產生之日本學者研究困境,以此反思我國研究人員是否也陷入同等境遇,值得我們參考借鏡。

 

1.國際論文被引用件數減少

      曾是國際論文被引用大國的日本,短短十年間被引用件數就從第四位跌至第九位,被中國、義大利、法國等國超越。論文在國際間被引用件數的減少,是一個國家研究能力低下的警訊。分析日本論文被國際引用的情況可以發現,被引用次數高的論文幾乎皆為國際共同著作,非國際共同著作的論文對國際的影響力則逐漸降低。雖然日本政府不遺餘力地招攬外國學者和留學生們赴日,但日本博士生留學海外的比例卻偏低。日本政府正透過各種合作計畫鼓勵學生出國留學,期望能增強日本研究人員的國際合作能力。

 

2.年輕學者任期過短

      在世界先進國中,日本是唯一博士比例減少的國家。在日本博士不僅沒有光環,有時還被國民視為逃避就業的老年學生。比起起薪高、年齡大、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的博士,多數企業更樂於培養起薪低、年輕且未定型的學士。

觀察近五年(2014年至2019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學校基本調查資料(註1)可以發現,日本博士畢業生的整體就職率從68.3%降至53.6%,從事打工、派遣或契約員工等非正式員額工作或臨時工的比率從6.9%升至19.4%,待業比率從10.1%升至19%,死亡(含自殺).去向不詳(註2)的比率則從8.5%微幅下降至7.2%。由於正式職缺有限,許多博士畢業生只能先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累積經驗。博士後研究員的任期以一到三年者占六成以上(註3),且年年皆需績效考核,作為下年度是否續聘的依據。博士後研究員為求續聘,僅能提出期程短、規模小且易達成的計畫,或是配合研究室原有的項目進行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耗時或大規模的研究項目變得難以展開。若想改變此一困境,必須從延長博士後研究員的任期著手。即使非終身職,也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研究合約,才可能發展出具有影響力的研究。

 

3.中年學者無處施展

      由於開給博士的職缺極少,許多博士在輾轉多校、任職博士後研究員數次後已年近四十。這些中年學者難以和剛畢業的博士競爭職缺,有的只能轉換跑道,無奈地離開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

 

4.研究經費短缺

  比起上世紀末富裕的日本,平成中、後期的學者在研究資金的獲得上變得困難。日本大學研究主要的經費來源之一是文部科學省擇優補助的「競爭資金」。由於競爭激烈,平成年間發生了多起抄襲、偽造或竄改研究數據的醜聞。評價制度僵硬導致研究經費分配失衡,研究主題變得單一且侷限。經費短缺,各研究室只能積極向企業尋求合作。然而依靠企業資金或民間捐款的經費來源並不穩定,部分研究員甚至自掏腰包做研究,情況相當嚴峻。

 

5.研究時間縮水

  除了經費,大學教員的研究時間也明顯不足。相比於16年前,大學教員的行政事務大增,比如花費大量時間填寫各項申請表,或是被委任管理校園腳踏車停放等。相比於創造力,日本的研究者被要求具有更高的事務能力。這些事務導致大學教員的研究時間從工時的47%降至33%,縮水超過10%。

 

6.人才採選困難

      在挑選新任研究員的時候,簡短的履歷也成了人才採選上的盲點。有著國際重要期刊發表經驗的研究員通常具有優勢,但有這樣經驗的研究員有可能只是運氣好跟著研究室一同收割了成果掛名發表,不一定真的比在小雜誌發表的研究員來善於研究。學術界有著避談失敗與意外結果的風氣,在做出好結果之前,研究員難以獲得青睞。但這樣的研究員的研究能力很可能被低估,在錯誤中汲取教訓,也有從中找出驚人成果的可能性。

 

7.對女性不友善的職場

      相較於歐美先進國,日本職場對女性工作者並不友善。例如女性在生產、育兒後難以重新回到職場,或是女性各項職缺顯著的少於男性。日本內閣府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推行男女共同參畫以改革男性為主的職場環境在男女平等的職場整備之後,女性研究者必將為日本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註1:

      依據「平成26年度(2014)学校基本調査(文部科学省)」3-70 博士課程修了者の雇用形態別の進路状況(学生種別・専攻分野別、11月時点)P123

      博士畢業生整體就職率68.3%,以保健(81.5%)最高,其後依序為工學(74.6%),農學(67.6%),理學(66.9%)。最低為人文科學(36.1%),次低為藝術(40.6%)。去向不詳.死亡比率為8.5%,最高為人文科學(25%),最低為保健(3.4%)。

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gijiroku/__icsFiles/afieldfile/2015/09/29/1362371_3_3_3_3.pdf

依據「平成30年度(2018)学校基本調査(文部科学省)Ⅱ 調査結果の概要[学校調査]」P19-21

      博士畢業生整體就職率53.6%,間歇工作者(臨時工)5.3%,從事非正式員額編制工作者14.1%,待業19%,升學0.9%,不詳7.2%。

http://www.mext.go.jp/b_menu/toukei/chousa01/kihon/kekka/k_detail/1407849.htm

 

註2:

   「不詳」包含居無定所、無健康保險、失蹤但未確認死亡、未參與國勢調查等體制外人口。

      日本博士畢業生就業困難成為社會現象,近年來讓人記憶猶新的便有兩起博士畢(肄)業研究員無法進入研究職就業體系而走上絕路的新聞,2018年9月,一位九州大學的博士班肄業研究員在九大的研究室放火自焚身亡(「NHK WEB特集「九州大学 ある“研究者”の死を追って」,NHK,2019年1月18日);2016年2月,東北大學文學博士,研究日本佛教思想史的女性研究員西村玲,曾出版過兩本學術專書、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優秀博士後研究員資格,包括三年間每月45萬日圓的研究經費補助,但在補助年限過後,她曾投遞履歷至超過20個大學或研究機構盼覓得一職,卻都沒有回音,只能靠同住的家人接濟及擔任兼任講師的微薄鐘點費度日,如此不安定的生活讓西村玲認為自己只有走上婚姻一途,便在2014年與在網路認識的對象結婚,但婚姻生活並不順利,2016年2月,她在遞交離婚申請書當天,自己結束了她43歲的生命。(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M461CLKM45ULBJ01M.html 「文系の博士課程「進むと破滅」 ある女性研究者の自死」,朝日新聞,2019年4月10日;「無希望的博士後人生(作者:Ulysses Yang)」http://www-ss7bl.blogspot.com/2019/05/ulysses-yang.html 2019年5月10日)

 

註3:

      依據2018年文部科学省公布「ポストドクター等の雇用・進路に関する調査 2015年度(平成27年度)実績」資料所示,15,910位博士後研究員中的22.8%任期未滿一年,33.5%一年以上未滿兩年,11.0%兩年以上未滿三年,8.3%三年以上未滿四年,8.5%四年以上未滿五年,14.1%無雇用關係,1.7%不明。(P22)

http://www.mext.go.jp/a_menu/jinzai/1270343.htm

      日本政府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在1990年起擴大高等教育招生員額,10年間約成長兩倍,但反觀大學正式教職卻無相對應的增加,造成大量的博士畢業生無處可去,對此於1996年至2000年日本文部科學省開始了為期五年的「萬人博士後研究員支援計畫(ポストドクター等一万人支援計画)」,補助學校聘用任期制博士後研究員的人事費用,藉此鼓勵學校提供短期研究職,以解決眼前大量產生的博士畢業生就業問題,但開啟了原為終身職的博士後研究員轉變成有期限的約聘人員的就業結構之濫觴。之後,2004年日本國立大學的「獨立行政法人化」,國家提供給大學校方的補助金逐年下降,國家財政緊縮,連帶將大學人事費、基礎教育研究費、施設管理費等經營補助金逐年調降,使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情形日趨嚴峻。首都圏大學非常勤講師工會的幹部曾如此形容:「進入博士課程就像進入到一條毀滅之路。栽培出的人才彷彿被丟到臭水溝之中。」

 

更新日期 :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