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05-歷史學門

編號

題目

作者

卷期

日期

1

我研習歐洲史的歷程

夏伯嘉

3.2

2000.10

2

千山獨行:我的習史歷程

蕭啟慶

3.2

2000.10

3

國科會臺灣史專題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紀要

劉翠溶

4.1

2001.09

4

對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第二期的建言—由規劃《新橋譯叢》的經驗談起

康樂 4.1 2001.09

5

院士述學:追尋歷史的生命力-訪杜正勝院士

范雲

4.2

2002.04

6

出版博士論文的一些回想

蕭阿勤

4.3

2002.09

7

人生與學術的歷史之旅-訪劉翠溶院士

范雲

劉素芬

江淑琳

4.4

2003.03

8

國內歷史學專業期刊評比排序之研究

杜正勝

洪國棟

林麗月

5.2

2004.03

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簡介

李貞德

6.2

2005.03

10

「歷史學門學術研習營」規劃案─歷史學研究的新動向:研究資料與課題

高明士

8.1

2006.12

11

世界文史研究的新工具:三個「線上資料庫」介紹

楊肅獻

8.1

2006.12

12

歷史學門調查計畫成果報告

吳展良等

8.2

2007.03

13

德國近代史的奠基─蘭克《普魯士史》導論

周惠民

8.3

2007.06

14

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導論

花亦芬

8.3

2007.06

15

2007年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生研習營活動紀要

胡熏庭

8.4

2007.09

16

「歷史學國際暨大陸期刊評比之研究」成果報告

黃寬重等

8.4

2007.09

17

國科會補助人文學科研究圖書計畫主題規劃案計劃簡介

黃寬重

曾美芳

9.1

2007.12

18

歷史學門多年期研究計畫撰寫及相關問題

陳弱水

9.3

2008.06

19

薪傳學者與年輕學者的互動

賴澤涵

9.4

2008.09

20

從身體自主到生物材料:生命的商品化及其問題

李尚仁

10.1

2008.12

21

LandmarksofScience:世界的知識,台灣基礎學術研究的里程碑

張谷銘

10.1

2008.12

22

更密切的合作,更寬廣的視野

李孝悌

10.2

2010.03

23

「古代文明史」圖書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甘懷真

10.4

2009.09

24

思想、社會、文化:一個歷史研究者的探索

陳弱水 11.3 2010.06

25

明清婦女的經濟活動與社會地位研讀會成果報告

黃繁光等

11.3

2010.06

26

學術傳承與議題開展:談「年輕學者論文精進計畫」

黃寬重

曾美芳

12.1

2010.12

27

「宋-清地域社會史」圖書計畫的執行經驗

王鴻泰

張月姝

12.2

2011.03

28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的學思歷程

林富士

12.3

2011.06

29

傳承與轉型:「《中華民國發展史》撰寫計畫」簡介

周惠民

13.1

2011.12

30

人文學術期刊評比新制的啟動與臺灣人文研究環境的前景

陳弱水

13.1

2011.12

31

「近世閩南文化研習營:田野與文獻」計畫執行報告

王鴻泰

張家豪

廖文媛

13.1

2011.12

32

世界史研究在臺灣的論壇:「臺灣世界史學術發表會計畫」紀要

楊肅獻

13.4

2012.09

33

何炳棣教授《明清社會史論》及其譯注

徐泓

14.4

2013.09

34 清代晉商移地研究心得分享 賴惠敏 15.1 2013.12
35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戴麗娟 15.3 2014.06

36

《平民的先知—卡萊爾與英國維多利亞社會》的成書與後續研究

方志強

15.4

2014.09

37

「補助出版人文及社會科學專書」之專書—《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心得分享

吳翎君

15.4

2014.09

38

圖書補助計畫的構思、申請和運用:從「歐美殖民與移民史」到「臺灣與周邊國家」

李盈慧

16.1

2014.12

39

從瘴氣到蚊子:萬巴德與熱帶醫學的建立

李尚仁

16.1

2014.12

40

毛澤東與他的時代

劉季倫

16.2

2015.03

41

從論文到專書撰寫經驗談

黃寬重

16.2

2015.03

42 向乾隆皇帝學習 賴惠敏 16.3 2015.06
43 「書中有書」—《從理學到倫理學》後記 黃進興 16.4 2015.09
44 近代中國的「家國」想像與數位人文研究:以老舍的「祖國之愛」解析為例 楊瑞松 17.1 2015.12
45 數位人文取徑下歷史研究的轉折與開展—以《自由中國》為例 薛化元等 17.2

2016.03

46 從中國上古史到東亞史前史—曲折的史學道路 黃銘崇 17.3 2016.06
47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十個熱門及前瞻議題

蔣竹山

呂妙芬

黃寬重

18.1 2016.12
48 未來歷史學 林富士 18.3 2017.5
49 知識形塑的軌跡 淺談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究之檔案彙整與利用 戴麗娟 18.3 2017.5
50 大數據與紅樓夢的對話 人文沙龍團隊 19.1 2017.12
51 建置「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TBDB)的嘗試與初步成果 張素玢 19.2 2018.3
52 最後的番業地-再現20世紀初期臺灣中北部平埔族地權範圍 李宗信 19.2 2018.3
53 作為方法的東亞 甘懷真 19.3

2018.6

54 走進理學的世界 呂妙芬 19.3 2018.6
55 我的學思歷程:全球史、臺灣史、現代性 鄭維中 19.3 2018.6
56 《玉帛干戈:唐蕃關係史研究》撰後感想 林冠群 19.4 2018.9
57 在看得見的衣服上談論看不見的思維–關於《身體的身體》一書 林美香 19.4 2018.9
58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唐培德 19.4 2018.9
59 關於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申請一歷史學門 呂妙芬 20.1 2018.12
60 歐洲服飾的歷史與思考 人文沙龍團隊 20.1 2018.12
61 經典與人的互動 人文沙龍團隊 20.3 2019.6
62 古蘭經研究與早期伊斯蘭歷史之連結 蘇怡文 20.4 2019.9
63

人文大師下午茶,朱鴻林教授談「鳶飛魚躍:我學中國近世歷史的感想

何幸真 20.4 2019.9
64 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 人文沙龍團隊 20.4 2019.9
65 在樹與林之間探索 王文基 21.3 2020.6
66 防疫例外主義?脫歐、科技與英國疫情 李尚仁 21.4 2020.9
67 藝術史與歷史學的對話ー跨領域研究帶來的啟示 人文沙龍團隊 22.1 2020.12
68 物種、醫療與文明發展:「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史閱讀 蔣竹山 22.2 2021.3
69 帝國的溫室:產業、營養、認同與殖民時期的蔬菜園藝 人文沙龍團隊 22.2 2021.3
70 互文性的書寫行動:從明代蘇州的記憶爭辯談起 人文沙龍團隊 22.4 2021.9
71 從動物到大洋;歷史主體的轉移與再定位 戴麗娟 23.1 2021.12
72 跨領域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呂妙芬 23.2 2022.3
73 從「人類世」到「後人類」:論人本主義的再反思 一個以「動物轉向」作為進路之倡議 人文沙龍團隊 23.2 2022.3
74 異域探險:我的學史之路 鍾淑敏 23.3 2022.6
75 群島視野下的多年期計畫攻略 林美香 23.4 2022.9
76 公共博物館在中國的第一個百年(1829-1929) 人文沙龍團 24.1 2022.12
77 乾隆帝的百寶箱 賴惠敏 24.2 2023.3
78 當歸素迎戰優美露─女人要藥的近代跨界史 人文沙龍團隊 24.2 2023.3
79 學術發表質與量問題之我思 鍾淑敏 24.3 2023.6
80 扎根臺灣,展望世界 李文良 24.3 2023.6
81 人文大師下午茶.邢義田院士「親愛的,我把古代變近了!」 鄧涵云 24.4 2023.9
82 西班牙「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榮譽與跨國學術合作實錄

李毓中

張淑英

25.1 2023.12
83 國內歷史學研究的困境與挑戰 呂妙芬 25.1 2023.12
更新日期 : 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