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題目 |
作者 |
卷期 |
日期 |
---|---|---|---|---|
1 |
夏伯嘉 |
3.2 |
2000.10 |
|
2 |
蕭啟慶 |
3.2 |
2000.10 |
|
3 |
劉翠溶 |
4.1 |
2001.09 |
|
4 | 康樂 | 4.1 | 2001.09 | |
5 |
范雲 |
4.2 |
2002.04 |
|
6 |
蕭阿勤 |
4.3 |
2002.09 |
|
7 |
范雲 劉素芬 江淑琳 |
4.4 |
2003.03 |
|
8 |
杜正勝 洪國棟 林麗月 |
5.2 |
2004.03 |
|
9 |
李貞德 |
6.2 |
2005.03 |
|
10 |
高明士 |
8.1 |
2006.12 |
|
11 |
楊肅獻 |
8.1 |
2006.12 |
|
12 |
吳展良等 |
8.2 |
2007.03 |
|
13 |
周惠民 |
8.3 |
2007.06 |
|
14 |
花亦芬 |
8.3 |
2007.06 |
|
15 |
胡熏庭 |
8.4 |
2007.09 |
|
16 |
黃寬重等 |
8.4 |
2007.09 |
|
17 |
黃寬重 曾美芳 |
9.1 |
2007.12 |
|
18 |
陳弱水 |
9.3 |
2008.06 |
|
19 |
賴澤涵 |
9.4 |
2008.09 |
|
20 |
李尚仁 |
10.1 |
2008.12 |
|
21 |
張谷銘 |
10.1 |
2008.12 |
|
22 |
李孝悌 |
10.2 |
2010.03 |
|
23 |
甘懷真 |
10.4 |
2009.09 |
|
24 | 陳弱水 | 11.3 | 2010.06 | |
25 |
黃繁光等 |
11.3 |
2010.06 |
|
26 |
黃寬重 曾美芳 |
12.1 |
2010.12 |
|
27 |
王鴻泰 張月姝 |
12.2 |
2011.03 |
|
28 |
林富士 |
12.3 |
2011.06 |
|
29 |
周惠民 |
13.1 |
2011.12 |
|
30 |
陳弱水 |
13.1 |
2011.12 |
|
31 |
王鴻泰 張家豪 廖文媛 |
13.1 |
2011.12 |
|
32 |
楊肅獻 |
13.4 |
2012.09 |
|
33 |
徐泓 |
14.4 |
2013.09 |
|
34 | 清代晉商移地研究心得分享 | 賴惠敏 | 15.1 | 2013.12 |
35 | 戴麗娟 | 15.3 | 2014.06 | |
36 |
方志強 |
15.4 |
2014.09 |
|
37 |
吳翎君 |
15.4 |
2014.09 |
|
38 |
李盈慧 |
16.1 |
2014.12 |
|
39 |
李尚仁 |
16.1 |
2014.12 |
|
40 |
劉季倫 |
16.2 |
2015.03 |
|
41 |
黃寬重 |
16.2 |
2015.03 |
|
42 | 向乾隆皇帝學習 | 賴惠敏 | 16.3 | 2015.06 |
43 | 「書中有書」—《從理學到倫理學》後記 | 黃進興 | 16.4 | 2015.09 |
44 | 近代中國的「家國」想像與數位人文研究:以老舍的「祖國之愛」解析為例 | 楊瑞松 | 17.1 | 2015.12 |
45 | 數位人文取徑下歷史研究的轉折與開展—以《自由中國》為例 | 薛化元等 | 17.2 |
2016.03 |
46 | 從中國上古史到東亞史前史—曲折的史學道路 | 黃銘崇 | 17.3 | 2016.06 |
47 |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十個熱門及前瞻議題 |
蔣竹山 呂妙芬 黃寬重 |
18.1 | 2016.12 |
48 | 未來歷史學 | 林富士 | 18.3 | 2017.5 |
49 | 知識形塑的軌跡 淺談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究之檔案彙整與利用 | 戴麗娟 | 18.3 | 2017.5 |
50 | 大數據與紅樓夢的對話 | 人文沙龍團隊 | 19.1 | 2017.12 |
51 | 建置「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TBDB)的嘗試與初步成果 | 張素玢 | 19.2 | 2018.3 |
52 | 最後的番業地-再現20世紀初期臺灣中北部平埔族地權範圍 | 李宗信 | 19.2 | 2018.3 |
53 | 作為方法的東亞 | 甘懷真 | 19.3 |
2018.6 |
54 | 走進理學的世界 | 呂妙芬 | 19.3 | 2018.6 |
55 | 我的學思歷程:全球史、臺灣史、現代性 | 鄭維中 | 19.3 | 2018.6 |
56 | 《玉帛干戈:唐蕃關係史研究》撰後感想 | 林冠群 | 19.4 | 2018.9 |
57 | 在看得見的衣服上談論看不見的思維–關於《身體的身體》一書 | 林美香 | 19.4 | 2018.9 |
58 |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 唐培德 | 19.4 | 2018.9 |
59 | 關於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申請一歷史學門 | 呂妙芬 | 20.1 | 2018.12 |
60 | 歐洲服飾的歷史與思考 | 人文沙龍團隊 | 20.1 | 2018.12 |
61 | 經典與人的互動 | 人文沙龍團隊 | 20.3 | 2019.6 |
62 | 古蘭經研究與早期伊斯蘭歷史之連結 | 蘇怡文 | 20.4 | 2019.9 |
63 | 何幸真 | 20.4 | 2019.9 | |
64 | 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 | 人文沙龍團隊 | 20.4 | 2019.9 |
65 | 在樹與林之間探索 | 王文基 | 21.3 | 2020.6 |
66 | 防疫例外主義?脫歐、科技與英國疫情 | 李尚仁 | 21.4 | 2020.9 |
67 | 藝術史與歷史學的對話ー跨領域研究帶來的啟示 | 人文沙龍團隊 | 22.1 | 2020.12 |
68 | 物種、醫療與文明發展:「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史閱讀 | 蔣竹山 | 22.2 | 2021.3 |
69 | 帝國的溫室:產業、營養、認同與殖民時期的蔬菜園藝 | 人文沙龍團隊 | 22.2 | 2021.3 |
70 | 互文性的書寫行動:從明代蘇州的記憶爭辯談起 | 人文沙龍團隊 | 22.4 | 2021.9 |
71 | 從動物到大洋;歷史主體的轉移與再定位 | 戴麗娟 | 23.1 | 2021.12 |
72 | 跨領域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 呂妙芬 | 23.2 | 2022.3 |
73 | 從「人類世」到「後人類」:論人本主義的再反思 一個以「動物轉向」作為進路之倡議 | 人文沙龍團隊 | 23.2 | 2022.3 |
74 | 異域探險:我的學史之路 | 鍾淑敏 | 23.3 | 2022.6 |
75 | 群島視野下的多年期計畫攻略 | 林美香 | 23.4 | 2022.9 |
76 | 公共博物館在中國的第一個百年(1829-1929) | 人文沙龍團 | 24.1 | 2022.12 |
77 | 乾隆帝的百寶箱 | 賴惠敏 | 24.2 | 2023.3 |
78 | 當歸素迎戰優美露─女人要藥的近代跨界史 | 人文沙龍團隊 | 24.2 | 2023.3 |
79 | 學術發表質與量問題之我思 | 鍾淑敏 | 24.3 | 2023.6 |
80 | 扎根臺灣,展望世界 | 李文良 | 24.3 | 2023.6 |
81 | 人文大師下午茶.邢義田院士「親愛的,我把古代變近了!」 | 鄧涵云 | 24.4 | 2023.9 |
82 | 西班牙「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榮譽與跨國學術合作實錄 |
李毓中 張淑英 |
25.1 | 2023.12 |
83 | 國內歷史學研究的困境與挑戰 | 呂妙芬 | 25.1 | 2023.12 |
84 | 當代臺灣歷史學研究的挑戰與回應 | 陳登武 | 25.2 | 2024.3 |
85 | 人文天地─從一門帶著感覺走的必修通識課「踏溯台南」談起 | 人文沙龍團隊 | 25.2 | 2024.3 |
86 | 公共史學視角下的「世界記憶國家名錄」與臺灣 | 蔣竹山 | 25.3 | 2024.6 |
87 | 悲劇故事的形成―李煜之死與相關傳說 | 人文沙龍團隊 | 26.1 | 2024.12 |
88 | 生成式AI與當代史學發展新趨勢 | 陳登武 | 26.2 | 20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