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揭開青少年自殺的多重面貌:從心理社會文化因子的側寫探討自殺意念、自殺企圖、以及作態性自殺之間的差異

自殺為近年來15-19歲青少年十大死因的前二位(WHO, 2012;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處, 2012),並且青少年蓄意自我傷害(簡稱自傷)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Hawton, Fagg, Simkin, Bale, & Bond, 1997)。過去文獻指出,自殺未遂者及自傷者較易有自殺意念(Suokas, Suominen, Isometsa, Ostamo, & Lonnqvist, 2001; Wong, 2007),但是自殺與自傷的動機相當不同。因此瞭解不同型態自殺與自傷的相關因素,避免年輕人生命或功能的損失,是公共心理衛生重要的議題。 根據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中拓展人際關係的重要階段,重心會由家人逐漸轉向同儕(Erikson, 1963)。因此他們的支持系統主要來自家人以及同儕。一般而言,青少年自覺有較高的家庭支持以及同儕支持,能夠降低青少年的自殺意念、自殺未遂或自我傷害(Borowsky, Ireland, & Resnick, 2001; Harris & Molock, 2000)。不過,犯罪學的理論卻指出,同儕朋友的支持對青少年的行為不見得是正向的影響,具有偏差行為或態度的朋友,反而可能是危險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已經成為青少年族群一個非常普遍的社交工具。他們利用網路的互動式軟體,像是即時通(Yahoo Messenger)、MSN、skype、噗浪(Plurk)等,來與同儕聊天及談心。雖然青少年會使用網路來獲得心理支持(Horgan & Sweeney, 2010),但網路的匿名、去污名化、資訊分享迅速的特性,卻可能使青少年自殺或自傷問題惡化。 雖然過去臺灣青少年自殺的報告不少,但著墨於自傷的研究卻非常少。在行政院國科會經費支持下,本研究因此透過中部地區三縣市之319位青少年樣本,嘗試(一)估計臺灣青少年各種自傷類型的盛行率;(二)探討各種自傷類型的相關因素,特別是與社會支持及網路交流的關係;(三)檢視前二項目的之性別差異。 本研究主要發現為: 1. 相當高比例的青少年有自傷想法,但付諸行動者不多。 2. 除了作態性自殺外,青少年女孩較男孩有較高的自傷盛行率。 3. 家人支持是青少年自傷的保護因子,男女皆然。 4. 朋友支持對女孩的自殺計畫具有保護作用,但重要他人的支持則是危險因子。 5. 網路交流是男孩自傷的危險因子;但對女孩卻有保護作用。 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提出幾項建議,期望未來對於青少年自殺與自傷的預防,有所助益。 1. 制訂針對青少年自殺/自傷的預防策略。 2. 提供多元諮詢及求助管道。 3. 增加針對不同性別設計的壓力因應與溝通課程。 4. 家長致力提升家庭凝聚力。 5. 父母師長應瞭解並掌握青少年交友情況,尤其是女孩。 6. 鼓勵青少年參與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動。 7. 父母應瞭解並掌握青少年網路互動情況,尤其是男孩。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