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台灣翻譯世界 在今天想像未來—101年度國科會經典譯注巡迴講座-人文藝術與社會環境系列

行政院國科會為推廣人文社會經典譯注計畫成果出版品,將於101年9月26日至 102年3月29日舉辦「在台灣翻譯世界 在今天想像未來」經典譯注30場巡迴講座,承辦單位為台灣師範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合辦單位為聯經出版公司及聯合報副刊。協辦單位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成大人文社會研究中心。旨在帶動民眾閱讀經典,享受知識啟迪的快樂。本次巡迴講座係就經典譯注成果出版品中,未曾舉辦講座者遴選10本為代表,舉辦北、中、南經典巡迴講座30場(講座議程如附件一)其中文學、藝術6場,社會環境4場。 本巡迴講座主講人一星期內需赴三地演講,其辛苦可敬,熱誠可感。各場主持人與討論人則邀請在地專家學者擔任,期使各場能有不同觀點的對話與回應。講座內容將由計畫主持人撰稿刊登於聯合報副刊專題報導、講座實況錄影則可於本會及承辦學校網頁隨時點閱,以使講座訊息跨越時空及地域限制。本次記者會特別邀請講座代表性人物兩位一為台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說明其譯注雅各‧布克哈特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的歷程與柯華葳教授以身為討論人說明古德拉《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的譯注對台灣教育界可以借鏡之處。 推動經典譯注研究計畫為本會厚實研究基礎、譯介東西方文化、在地實踐刻不容緩的任務。自86年度起規劃推動,88年起試辦,由學門推薦經典及該領域最適譯注學者(以書找人)的邀請譯注計畫,繼而為由人找書,由受邀學者提出他最想譯注的經典。90年度起公佈經典書單,徵求經典譯注計畫。試辦成效經評估後,95年度制定並公佈「國科會經典譯注研究計畫補助作業要點」,將經典譯注計畫落實為常軌,開放學界申請。至今補助125本經典譯注計畫,目前出版52本。 譯注計畫成果除原典原文之翻譯,尚需包含一篇具有深度及份量的學術性導讀(critical introduction),關鍵詞、作者介紹、作品的時代與典範意義、版本及譯本的介紹,歷代重要相關文獻的檢討、具學術價值的注解(annotation)、重要研究書目提要、年表…等。譯注初稿經送審查通過後始予出版。譯注計畫之語文著作由本會每年公告遴選一家出版公司授權出版。一方面借重出版公司的專業,與行銷網絡,另一方面亦使較為冷僻之學術經典能與熱門經典同樣獲得出版的機會。此外獲遴選之出版社尚需負責洽談國外原著之授權、編印、發行與推廣之工作。經典譯注由86年度起推動規劃,經試辦到正式成為國科會計畫的一個類別,本會感謝各各環節的持續努力,學界的規劃,譯注計畫主持人的學養、理想與毅力,以及出版公司的配合等等。98年國科會成立50週年,經典譯注計畫獲選為國科會50年來推動較具代表性的50個議題之一。今年本會與教育部協調會議達成決議:本會經審查通過後的經典譯注出版品,其導讀、注釋部分可列為升等的參考著作。 講座第八場 教與學:學校教育的目標與重建《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 討論人:柯華葳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1984年出版,2004年新版。作者John Goodlad教授以研究的角度,由可以代表美國的7州中13個學區裡的小學、中學、高中,找38所學校的學生、家長、老師和行政人員上萬人,實施問卷、廣泛的訪談、蒐集學校各種書面資料,並回顧當時的環境、法案和教育政策,說明學校的功能、教師如何教學,學生、家長對學校的要求和回應等,以及Goodlad對教育的建議。敏銳的讀者會問,幾近30年前的資料還可以用嗎? Goodlad教授會進行這麼龐大的研究並整合資料寫出這本書的出發點是,大家都上過學,但是學校這個概念以及實體上,它到底是甚麼? 例如,為什麼學校分年級上課? 能力分班是要因材施教,但為什麼高低分組成績差距越來越大? 要怎麼教才有學習效益? 每過一段時間,就有人提,教育要改革。改革從哪裡做起? 當然是學校,但其中老師左右學校卻也被學校管制,而都直接影響學生。學校是甚麼?當我們把教育和經濟力、國力畫等號時,人人對學校都有意見,但甚麼是學校? 我相信21世紀的讀者還是被這些問題困擾。這就是本書獲選20世紀經典書籍的主要原因。書中提的問題已經是釐清每一代教育問題的指標。換句話說,好書出版時間不影響它的本質。Goodlad教授引導我們去思考每人一生中花許多時間去的地方-學校以及如何超越現有的學校。身處數位時代,更值得我們思考甚麼是學校以及學校的功能。 講座第一場: 西方近現代思想與藝術文化的原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主講人:花亦芬教授 台大歷史系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不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研究最重要的經典之作,也是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余英時先生曾說,自己的研究深受此書影響。今年六月聯經公司出版的《余英時訪談錄》裡,余先生也特別稱讚花亦芬教授譯注此書的成就,認為「無論就語言或理解而言,她的新譯本比之前的兩個譯本都好得很多。而且她在德國受過訓練,所以大家看這一新本就可以了。」 花教授不僅清楚翻譯了文本包含的多種外語 (德文、十九世紀瑞士德文、義大利文、拉丁文、法文),也討論了與文藝復興文化史相關的詞彙應該如何正確翻譯的問題。例如,文藝復興時代的“humanism” 應譯為「人文學」或「人文學派」;不應譯為啟蒙運動後興起的「人文主義」。同樣地,“humanist”應譯為「人文學者」,而非「人文主義學者」。 在國科會人文處的資助下,這本譯注直接向歐美購買圖片版權,提供讀者許多精美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圖片作為了解本書內容的參考。另外,花教授也提供許多她親自在義大利所做的實景拍攝,以及親至瑞士巴塞爾拍攝布克哈特寫作此書時住家的照片,讓本書在豐富的文字內涵之外,也有許多珍貴的圖片可以參考。 花教授談到自己譯注本書的收穫,認為從德國留學回到台灣後,譯注本書讓她在學問深廣度的開拓上,受益匪淺,是刺激她更進一步思考歐洲文化多元面向的主要源泉。她也以自己譯注本書的經驗,鼓勵有志從事世界思想文化研究的學術界年輕朋友,透過經典譯注,為自己的學問紮根,也為台灣的學術文化紮根。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