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聊」如何影響過動兒

發稿日期:111年3月30日

人文司 聯絡人:洪鈺惠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552 E-mail:yhhong@nstc.gov.tw

 

科技部長期深耕基礎研究,並積極推廣以腦部造影儀器(MRI、MEG)應用於心智活動相關研究,期能對人類行為提供另一種解釋資料探索大腦的奧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長庚大學職治系暨行為科學所許嘉芬助理教授運用腦造影分析,探索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俗稱過動症、ADHD)的兒童行為與大腦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研究成果可作為ADHD兒童治療策略的參考。


ADHD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之一,過動兒主要的問題表現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動量過高及行為衝動,而此症狀可能延續到青少年或成人,並且擴及影響到患者的家庭關係、學習表現和工作成就。眾所周知,感到無聊與討厭等待是一般兒童常見的抱怨,而無聊被學者視為是一種注意力失誤,患有ADHD的孩子難以忍受無聊和等待,卻少有研究提及,無聊的感受對ADHD兒童的認知、情緒及困擾行為有何影響。許嘉芬助理教授執行的科技部研究計畫,即是探討ADHD兒童的無聊感受、討厭等待與其注意力不集中的關係,此研究成果有助於暸解ADHD兒童的心理病理,協助發展在家庭與教育環境的因應策略。


許嘉芬助理教授致力於兒童心理衛生研究工作與臨床服務,研究專長著重於ADHD的認知、情緒與大腦功能缺損。許助理教授曾獲得歐洲過動症國際研討會(EUNETHYDIS)所頒發Kramer-Pollnow年輕研究者獎,亦曾獲臺灣國民健康署甄選為年輕學者代表,至奧地利出席歐洲衛生論壇,並且協助在國內舉辦的全球衛生論壇。許助理教授擔任認知神經發展研究室的主持人,具有臨床心理師執照,多年來,她帶領臨床心理組碩士生研究ADHD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神經心理功能,並且發展出檢測臺灣兒童的無聊傾向與討厭等待的測量工具,透過問卷調查、心理測驗工具、腦波及核磁造影,探索ADHD患者的行為與大腦功能間之關係。


許助理教授的研究團隊透過比較典型發展兒童與ADHD兒童的無聊傾向、討厭等待,以及在完成持續注意力測驗後的無聊狀態後發現,無聊傾向、討厭等待與ADHD症狀嚴重度有中度至高度的正相關,也就是,感受到無聊會影響個體對等待的厭惡感,進而影響ADHD問題行為的發生。研究也發現,ADHD兒童較典型發展兒童有較高的無聊傾向,在完成持續注意力作業後容易感受到無聊,當注意力表現越差、失誤越多的時候,個體就越容易感到無聊。而無聊涉及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此網路在發呆、做白日夢時特別活躍,ADHD兒童在等待與進行注意力作業時,無法有效降低此網路的神經活動,推測其問題行為可能與此有關。


許助理教授研究團隊除了將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國際級學術期刊《精神醫學研究》第286卷 (Psychiatry Research 286:112861)之外,也根據理論與研究發現,提出教養ADHD兒童的建議。對於ADHD孩子來說,其問題行為無法以打罵的方式改善,而是需要保持耐心,並且給孩子清楚的規則。孩子感受到無聊,對其注意力的影響可能是雙向的,例如,當孩子開始覺得寫作業很無聊,其注意力表現就越差;而注意力越差的孩子,也越容易覺得寫作業很無聊。而當孩子感到無聊的時候該怎麼辦呢?解決ADHD孩子無聊的方法並不是塞給孩子更多事情做,而是協助他們找到能感到興趣,並且主動投入心力的事物,如此即可大幅降低孩子們的無聊感受,進而改善其注意力表現。

 

 

科技部人文司林明仁司長(左)及長庚大學許嘉芬助理教授

科技部人文司林明仁司長(左)及長庚大學許嘉芬助理教授

相關連結

The Impact of Boredom o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更新日期 : 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