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報4月17日之社論對於科技部部長近來強調之社會效益研究,有諸多批評,本人身為科技部發言人,對此有幾點澄清與感想。
首先該社論說徐部長專訪時表示「…科技預算他將重新調整分配比例」,實則徐部長並未有此發言,科技部補助「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經費配置從來沒有任何變動的規劃。科技部的確希望引導研究者思索研究計畫的社會效益,但没有因此忽視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許多對社會產生效益的研究,經常是來自基礎科學,許多重大的問題亦涵蓋跨領域研究,需要從人文、社會及技術面等不同角度思考,結合基礎與應用等各領域研究人才共同尋找問題與解決問題。
其次該社論以部長個人背景暗指科技部拉抬工研院,事實上科技部在改制前(國科會),即已推動多項計畫,希望結合工研院等法人經驗,於102年底委託工研院執行「成立台灣智財經營組織與機制之研究」及「穿戴式裝置共用公版開發計畫」(小蘋果園計畫),及科技部成立之初,為加強研發成果運用,推動「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及「『重新鏈結矽谷創新產業』可行性研究計畫」。徐部長自104年上任至今,並未推動任何與工研院有關之計畫。文中指出的案例僅是拋出議題供各界討論,希望能激發研究人員更多的想法。本部並在4月13日第3次學術研究諮議會中列入討論,也得到與會校長及學者專家提供具體的建議,如資安議題也要考慮法制研究、及提出癌症議題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等。而未來推動的問題導向議題專案,會透過各式專案或學門研議,由本部各學術司再進一步具體規劃形成共識後,依專案徵求計畫方式廣徵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並非誰說了算數。如果真有私心,大可直接執行,何須提到學術研究諮議會上討論。
我們同意科研預算不同於行政預算,但是無論何種國家預算,涓滴來自人民,其共同本質就是錢要花在刀口上。學界已開始自省量化指標的迷思,民意機關對於「束之高閣」之研究也多有批評,近來「婉君」對於没有效益的研究更有犀利的談論,面對外界的聲音,科技部會持續發展多元衡量指標,以改善學術偏重論文數量的研究風氣。
政務官任期不在長短,為所當為,才不會留下遺憾!
科技部政務次長兼發言人 林一平
10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