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活中多種環境荷爾蒙暴露的健康風險-以壬基酚與雙酚A為例

孕婦及嬰幼兒應注意環境荷爾蒙壬基酚與雙酚A暴露以保健康!

壬基酚(NP)和雙酚A (BPA)普遍存在於我國各種食物中,檢出率分別達76.4%97%,國人體內亦普遍可檢出NPBPA,成人每日來自食物的NPBPA總暴露量都未超過國際規範的每日容許攝取量,但是哺乳期以及食用嬰幼兒乳品和副食品的嬰幼兒則部分會超過,此外NPBPA可穿過胎盤造成胎兒產前暴露,而有出生體長較短、出現低出生體重的風險較高的統計發現,孕婦及授乳期婦女應減少暴露於壬基酚和雙酚A的影響。

 

壬基酚與雙酚A都是很重要的工業化學品,其產品有多樣用途,因此普遍存在於生活環境中,但是兩者皆是已知的環境荷爾蒙,研究發現它們都具有干擾性荷爾蒙及生殖系統的作用,近期研究更指向雙酚A在低濃度暴露之下,仍具有多重的健康效應,包括:小兒氣喘、幼童及青少年(6-19歲)肥胖、成人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多項近期研究指出,產前環境荷爾蒙暴露對日後一生的健康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歐盟在去(2015)年將BPA每日容許攝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 從過去的0.05mg/kg/day再次下修至0.004mg/kg/day (假設以60公斤體重成年人則每日容許攝取量為240微克(μg);五公斤體重嬰兒為20微克),NP則仍維持0.005mg/kg/day (假設以60公斤體重成年人則每日容許攝取量為300微克; 五公斤體重嬰兒為30微克)。

 

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陽明大學、臺灣大學與聯合醫院等學者所組成之研究團隊基於環境荷爾蒙暴露與國家永續發展息息相關,是應關注重要環境議題,乃從公共衛生與國民健康的角度進行跨領域整合研究,共同探討我國壬基酚與雙酚A各項環境介質污染、國人暴露量、體內劑量、健康效應、風險推估,最後提出管理策略。團隊從分析方法的建立、環境介質的收集分析到與來自醫院、學校、工廠、家庭、社區相關人員合作,將研究對象遍及孕婦、嬰幼兒、學童、青少年以及職業暴露族群等,獲得多項與孕婦及嬰幼兒相關重要發現,值得面臨低出生率的我國予以重視。

 

 NP和BPA普遍存在於我國各種食物中,國人每日來自食物的NP和BPA總暴露量分別約為30微克和27微克,都未超過分別建議的TDI。本團隊研究發現,除了食物之外,各種市售飲料、飲用水、瓶裝水、免洗餐具、室內灰塵等均含有NP和BPA,瓶裝飲料含量較包裝水高且使用溫度越高溶出量越高,民眾應盡量減少使用塑膠容器尤其是高溫使用。無所不在的環境介質污染,導致國人體內普遍含有NP及BPA。

從總暴露劑量來看,值得注意的是嬰幼兒,首先是哺乳期的嬰兒,雖然我國母乳中NP和BPA濃度等級與其他國家大致相當,基於母乳中的NP及BPA濃度分布範圍大,加上嬰兒體型較小, 經估算第一個月及第三個月的母乳NP及BPA暴露量,部分嬰兒會超過TDI;其次,開始食用嬰幼兒乳品及副食品的幼兒,攝取食品中以嬰幼兒乳品為每日雙酚A暴露劑量最高者,其次是嬰幼兒副食品和鹹水魚類,這些飲食暴露量合計已接近於TDI。至於成人無論從總飲食或灰塵途徑,都不致超過TDI,換言之,國人成人來自總飲食之NP與BPA攝取量不需要太擔心,嬰幼兒則不然。

 

在健康研究方面,本團隊發現,嬰兒產前即暴露在NP和BPA中,胎盤的保護效果不佳;母親在懷孕期間之NP暴露具有類雌激素的影響、孕婦暴露NP濃度較高者,血中發炎指標CRP(C Reactive Protein)濃度較高,但是,產前NP暴露未造成胎兒發炎指標增加。針對北部地區孕婦產前暴露之出生世代研究發現,胎兒暴露於較高的NP水準與出生嬰兒體長較短、出現低出生體重的風險高有統計上顯著相關,特別發生在頭胎新生兒;孕婦產前暴露較高BPA者,其新生兒頭圍亦較小。針對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之研究發現,NP暴露應該與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無關;但是針對學童之研究發現,NP暴露與初經年齡提早有統計上顯著相關。

 

本團隊的研究成果揭露台灣壬基酚與雙酚A環境介質污染、國人暴露水準及健康風險,並且提出許多低劑量環境荷爾蒙暴露之健康影響的科學發現。基於科學證據,本團隊提出多項管理策略之建議,包括:將國際關注之重要化學品建立其環境流布,生物偵測及危害風險評估報告,並依風險等級建立管理優先順序;NP和BPA的源頭、釋放量掌握、檢測或調查、防止進入食物鏈;評估標準制定之必要性等;另外,建議加強提升政策轉譯成效評估的相關研究,如:釐清食物中含壬基酚及雙酚A之機轉及可能來源之研究;持續監測我國人體中壬基酚及雙酚A Biomarker之含量,特別是孕婦及哺乳婦女的體內暴露量,以及出生世代環境荷爾蒙研究等,以為建立國人TDI標準及管制優先順序的科學基礎數據。

更新日期 :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