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洋裡的驚天大風暴─揭露南海巨大內波之生命史

臺美雙方長期共同合作之南海內波研究其成果-南海巨大內波的生命史:從生成、傳遞、變形、破碎、翻轉到消散,已刊登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2015年5月7日號)上,該篇文章共有42位共同作者,分別來自臺美法韓四國,其中8位為我國學者。 南海巨大內波之所以特別,在其最大垂直振幅可使海水在數分鐘之內下沉170公尺以上、水溫驟變12°C以上,是迄今已知全球海洋中最強的海洋內波。此巨大內波會將深海的營養鹽帶到表層,有利於浮游藻類的光合作用,促進海洋基礎生產力,並且滋潤珊瑚礁區(如:南灣和東沙島)的生態。此外,一些深水海洋生物亦會被捲入其中而上浮,進而形成鯨豚群追逐內波索餌的現象;學者甚至認為某些巨大內波造成的海面溫度變化,會影響到南海颱風的增強或減弱。巨大內波所造成海水的劇烈變動,也會破壞海上鑽油平臺或是影響水下航行安全。 早自2000年,我國由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主導的跨校研究團隊即與美方合作,開始進行南海內波的長期研究,迄今已逾15年,經費均來自科技部的補助。雙方投入的研究人力前後已達數百人、共出動雙方的研究船計87航次於南海進行海上探測。研究結果指出:當強大的潮流經過臺菲之間的呂宋海峽時,因海峽內有巴坦與恆春等兩座海脊,因而形成內潮波。這一向西傳遞的內潮波攜帶的總能量是一般開放海域的100倍,也是目前已知全球海洋中最大的內潮波,其在呂宋海峽產生平均3000萬瓩的內潮波功率,相當於我國2014年全年總發電裝置容量的四分之三。內潮波在南海海盆內波形會逐漸變陡,變成巨大內波,當其到達東沙臺地前,因水深變淺、波速變慢、波長變短、振幅變大,進而變形、破碎、翻轉後才消散,造成當地海洋生態特別的衝擊。研究南海巨大內波,除了科學方面的價值外,亦包括海洋生物資源管理與國防安全的應用,另亦可將其使用於海氣象數值模式預報,提昇預報品質。 藉由此次臺美雙方的合作,國內海洋相關研究單位與機構的教授、研究員、技術員、博碩士研究生、大學生等共計約150人次,参與美方的研究船航次,學習操作最新的海洋探測儀器,除培養我國海洋科技人才外,雙方並產出的科學論文不下數百篇。美國海洋學會更曾於2011年12月發行專刊,深入報導此一臺美雙方的海洋科學合作。 此外,雙方運用先進儀器所測得的寶貴資料,也大幅充實了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並且將其應用於海洋科學教育與國防。例如2014年12月由臺大出版社所出版的『臺灣區域海洋學』教科書,即大量引用該資料,精進海洋科學教材。

更新日期 : 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