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又到了國科會春季「展望」系列開始的時候了,計畫主持人台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陳丕燊教授和孫維新教授,將主持一季八場的系列演講,今年春季的主軸為「登峯造極—科學的遠征」!
許多科研領域的工作者,都因為研究內容的需要而上山下海,前往地球上人煙罕至的地方,進行研究工作。這些在生命中留下可貴記憶的艱苦歷程,是除了研究內容之外,另一個值得我們深入瞭解和學習的目標,也可以讓我們認知科學工作者是如何選擇研究的主題和方式,去瞭解大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我們邀請本系列的講座時,也請他們將演講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的時間介紹研究,另外一半的時間則介紹旅途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希望引發聽眾對科學研究本身和過程的好奇。
在經過一段時間規劃和邀請後,八場演講講座將來自中研院、清華、台大、科博館,以及海生館等科研和教育機構,領域涵蓋考古、天文、植物、地質、海洋等,而前往研究的地方包含了南極、北極、非洲、蒙古戈壁、西藏、智利,和索羅門群島等,有些學者更考察了多個地方,每場演講都將十分精彩有趣。受邀的講座將從各人的專業領域和旅行經驗,提供聽眾科學知識和旅途經歷,讓來聽講的民眾和學生在科學和人生上,都能有不同的體悟。
春季系列的首場演講將在本週五(4/27)的晚間七時開始,由國立台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陳丕燊教授擔綱,主題是「遠征地球最邊緣,探索宇宙最邊緣-在南極搜尋宇宙微中子」。今年是人類發現宇宙線100週年,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宇宙間充滿了各種基本粒子,經由這些研究,可以彌補傳統天文觀測的不足。其中的微中子因為作用力最微弱,所以它可以穿越整個宇宙而通行無阻。如果能打造微中子望遠鏡,就可以看到宇宙的最邊緣,也就是宇宙的最早期歷史。南極洲因為有地球上最大、最純淨的冰層,成了捕捉宇宙微中子最理想的埸域。天壇陣列(ARA)微中子天文台就是這樣一個嘗試,而台灣在這個國際合作計劃中扮演了催生及關鍵性角色。建成後,「天壇陣列」將在南極極頂涵蓋100平方公里,成為世界最大的微中子望遠鏡。這是中華民國100年來首次在南極大陸從事的科研計劃,深具歷史意義。在這個講座裡,陳教授除了將介紹觀測宇宙微中子的科學意義,還將與大家分享2011年年底遠征南極極頂的影片及極地生活點滴。
隨附於後的是這一系列的講座時程和講題及各場摘要,請媒體朋友多多宣傳,讓這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演講內容,可以深入影響更多學生和民眾。謝謝!
2012春季展望演講系列網頁 ---- http://prospect.phy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