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學園區101年走出低迷,營收創歷史次高

國內三大科學園區101年營業額達2兆41億元,係歷史次高,較100年成長5.2%,率先走出國內景氣低迷;科學園區產業的出口表現更暢旺,成長8.8%,遠優於同期全國出口(衰退1.6%)。雖然科學園區整體營收穩步成長;但是國科會仍將繼續強化園區競爭力,同時推動創新到創業激勵計畫,科學園區將扮演創新創業基地的核心角色,帶動科學園區的創新轉型。 回顧101年初之際,國人皆擔憂景氣不知何時落底,科學園區總體營收已自1月最低點,逐月明顯回升,尤其下半年成長力道穩定,扭轉低迷的情勢,一舉突破2兆,較100年成長5.2%,三個科學園區也都成長,其中竹科1兆588億元,成長2.3%,中科3,233億元,成長11.1%,南科6,220億元,成長7.3%。中科之成長居冠,對於中台灣的區域發展有顯著助益。 積體電路產業與光電產業仍係目前科學園區的兩大核心產業,營收分別佔54.6%及35.7%,兩者合計90.3%。科學園區受惠於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買氣暢旺,晶圓代工服務需求旺,積體電路產業營業額大增為1兆942億元,成長8.7%。平面顯示器次產業則佔光電產業營收最大(80.5%),也因液晶面板需求大增,營收成長4.6%,帶動光電產業微幅成長1.4%。兩項核心產業皆成長,共同推升園區總體營業額再次突破2兆。 101年科學園區整體出口額高達1兆2,480億元,較100年成長8.8%,遠優於全國出口表現。三大科學園區的出口皆成長,其中,竹科出口6,555億元,成長6.4%,中科2,080億元,成長9.9%,南科3,846億元,成長12.6%。科學園區整體出口至中國大陸為最多,計5,622億元,佔45%。科學園區整體進口額達7,270億元,較100年減少5.3%,以自日本進口最多,計2,415億元,佔33.2%。 101年核准79家新投資廠商入區投資(其中外商計15家,包括美商7家、日商7家、瑞士商1家),包括積體電路產業14家、光電產業18家、精密機械14家、生物技術23家等,合計投資金額約新台幣224.79億元,101年度增資案63家,增資金額473.88億元。另台積電及聯電也相繼在南科擴廠,預計投資總額逾7,400億元。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引導廠商投資,積極創造就業機會,並舉辦就業博覽會促進就業,101年園區就業人數達24萬4,920人,較100年底23萬7,841人增加7,079人,三個園區皆創新歷年最高的就業人數。 科學園區擁有結構健全的產業聚落,充分發揮相乘效應,產生相當強的產業競爭力,成為國內高科技產業成長引擎。然而為永續發展,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科學園區必須推動創新轉型發展。國科會即將推動創新到創業激勵計畫,科學園區將扮演創新創業基地的核心角色,在既有基礎上納入開放創新的思維與推動作法,配合國科會創新創業激勵計畫,提供科技創業家在製作原型、園區企業家人脈網絡、市場開發、研發資源之服務,構築科技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邁向創新創業園區轉型發展。 附件:科學園區整體營運概況 一、園區廠商營運情形 國內三大科學園區101年營業額達2兆41億元,係歷史次高,較100年成長5.2%。回顧101年初之際,國人皆擔憂景氣不知何時落底,科學園區總體營收已自1月最低點,逐月明顯回升,尤其下半年成長力道穩定,扭轉低迷的情勢,一舉突破2兆,較100年成長5.2%,三個科學園區也都成長,其中竹科1兆588億元,成長2.3%,中科3,233億元,成長11.1%,南科6,220億元,成長7.3%。中科之成長居冠,對於中台灣的區域發展有顯著助益(表一及圖一)。 表一 100年及101年營業額統計 單位:億元 園區別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新竹科學園區 10,346.19 10,588.42 2.34 中部科學園區 2,911.12 3,233.26 11.07 南部科學園區 5,794.13 6,219.63 7.34 總計 19,051.45 20,041.32 5.20 以六大產業別分析,積體電路產業與光電產業係目前科學園區的兩大核心產業,營收分別佔54.6%及35.7%,兩者合計90.3%。101年積體電路產業營業額達1兆941.94億元,較100年同期成長8.68%;光電產業營業額7,145.9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36%。兩大核心產業成長動能如下: (1) 積體電路產業:受惠於全球對行動裝置需求持續暢旺,帶動高階製程產能滿載,拉抬積體電路產業增產,致101年下半年營收成長持穩。此外,台積電中科廠陸續完成建廠營運,對該產業之營業額提升,亦為重要的推手。 (2) 光電產業:101年上半年受歐美巿場需求不佳影響液晶電視買氣,加以行動裝置熱賣排擠電視及電腦的銷售等因素影響,致營業額呈現負成長。然101年下半年受惠中國大陸節能補貼政策帶動,大尺寸電視面板需求大幅增加,致平面顯示器次產業(佔光電產業營收80.5%),營收成長4.6%,帶動光電產業微幅成長1.4%。 園區內第3大產業為電腦及週邊產品,營業額699億元,成長率較去年同期成長6.68%。其餘依序為精密機械產業686.48億元;通訊產業340.41億元及生物技術142.17億元,其中,生物技術成長幅度最大,成長率達19.67%(表二)。 表二 101年上半年及101年產業別營業額成長統計 單位:億元 產業別 100年 1-6月 101年 1-6月 成長率(%)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積體電路 4,999.09 4,869.51 -2.59 10,067.62 10,941.94 8.68 光電 3,664.17 3,254.83 -11.17 7,050.31 7,145.98 1.36 電腦及周邊 280.28 351.98 25.58 655.21 699.00 6.68 通訊 182.74 168.28 -7.91 371.32 340.41 -8.32 精密機械 357.78 336.27 -6.01 711.21 686.48 -3.48 生物技術 52.25 66.87 27.98 118.80 142.17 19.67 其他 37.30 40.45 8.44 76.97 85.34 10.87 總計 9,573.61 9,088.19 -5.07 19,051.45 20,041.32 5.20 進出口貿易方面,園區101年貿易總額合計為1兆9,750.08億元,較100年成長3.17%。出口額為1兆2,480.20億元,較100年成長8.83%,遠優於同期全國出口(衰退1.6%),出口以中國大陸及香港為最大宗。進口額為7,269.88億元,較100年衰退5.28%,其中自日本及美國進口半導體設備零組件及關鍵性材料為最大宗進口(表三)。 表三 100年及101年進出口額統計 單位:億元 進出口 園區別 出口額 進口額 貿易總額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全國(1) 90,415.9 88,978.7 -1.6 82,803.7 80,290.4 -3.0 173,219.6 169,269.1 -2.3 園區總計(2) 11,467.35 12,480.20 8.83 7,675.05 7,269.88 -5.28 19,142.40 19,750.08 3.17 新竹科學園區 6,160.92 6,554.70 6.39 4,067.72 3,556.02 -12.58 10,228.64 10,110.72 -1.15 中部科學園區 1,891.84 2,079.74 9.93 1,230.96 1,974.83 60.43 3,122.81 4,054.56 29.84 南部科學園區 3,414.59 3,845.76 12.63 2,376.36 1,739.03 -26.82 5,790.95 5,584.79 -3.56 資料來源:(1)財政部統計處101年12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速報新聞稿(附表)。 (2)國科會及園區管理局。 二、投資引進與產業發展情形 101年核准79家新投資廠商入區投資(其中外商計15家,包括美商7家、日商7家、瑞士商1家),投資金額約新台幣224.79億元(表四);101年度增資案63家,增資金額473.88億元(表五)。 主要引進投資產業方面,竹科主要引進以光學設計及自動對焦微機電致動器為特色的台灣帝歐希,其使用之微機電構裝技術及晶圓級光學技術,主要應用於高階手機照相系統,較國內生產類似產品技術先進,可提升台灣在光學元件產業的技術層次與競爭力;中科主要引進研發線性滑軌及滾珠螺桿全球知名的上銀科技公司、智慧型機器人系統的台達自働化公司及機器人相關整合關鍵零組件的瞻營全電子公司,以全力發展工業機器人單軸模組及多軸智慧機器人暨關鍵零組件,對台灣智慧型機器人相關產業發展有極大的助益;南科主要引進以半導體回路平坦化及相關高科技產業研磨材料之日商台灣日立化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高清淨度鋁合金及其相關製品之穗高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抗生素原料藥之宏昇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另有多家廠商在南科擴廠,如台積電擴充南科14廠第5、6期廠房,聯電擴充南科Fab 12A第5、6期廠房,預計投資總額逾7,400億元;國內原料藥大廠台灣神隆公司持續在南科投資11億元增建針劑廠;美商應材公司在南科設立面板設備研發中心,各產業聚落持續成長茁壯。 101年園區總計有效核准廠商840家,以產業別分析,仍以積體電路產業226家廠商為最高;其次為光電產業,廠商數為196家;精密機械產業,廠商數為134家(表六)。 另探究101年科學園區新投、增資件數及核准投、增資金額轉為保守,可歸因自100年發生全球經濟情勢不佳與區域天然災害等事件,持續延燒至101年,對全球產業供應鏈與終端消費市場造成不小的衝擊,導致投資人觀望心態,投資行為轉趨保守。 表四 100年及101年核准新投資案統計 園區別 新投資案 新投資廠商家數 外商家數 核准資本額(億元)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新竹科學 園區 50 36 -28.00 9 8 -11.11 298.60 106.21 -64.43 中部科學 園區 24 23 -4.17 5 3 -40.00 187.78 86.19 -54.10 南部科學 園區 24 20 -16.67 1 4 300.00 153.21 32.39 -78.86 總計 98 79 -19.39 15 15 0.00 639.58 224.79 -64.85 表五 100年及101年核准增資案統計 園區別 增資案 增資廠商家數 增資金額(億元)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100年 101年 成長率(%) 新竹科學 園區 43 42 -2.33 625.85 384.57 -38.55 中部科學 園區 4 12 200.00 25.5 72.63 184.84 南部科學 園區 15 9 -40.00 83.9 16.68 -80.12 總計 62 63 1.61 735.24 473.88 -35.55 表六 101年累計有效核准廠商產業別家數統計 單位:家 區別 積體 電路 光電 電腦 及周邊 通訊 精密 機械 生物 技術 其他 總計 新竹科學 園區 205 106 54 50 40 53 6 514 中部科學 園區 7 39 13 1 48 21 11 140 南部科學 園區 14 51 2 11 46 56 6 186 總計 226 196 69 62 134 130 23 840 三、就業、產學合作、人才培育與轉型發展 (一)就業 科學工業園區在創造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繁榮亦不遺餘力,101年辦理四場「就業博覽會」,分別於4月21日(中科)、4月29日(南科)、8月4日(南科)及10月18日(中科),共釋出逾1萬職缺數。101年園區就業人數達24萬4,920人(表七),較100年底23萬7,841人增加7,079人,顯見本會對促進就業的努力已具成效。 表七 100年及101年就業員工數 單位:人 年度 竹科 中科 南科 合計 101年較100年 增加人數 100年12月 148,714 26,783 62,344 237,841 7,079 101年12月 151,282 28,751 64,887 244,920 (二)產學合作 1.研發精進產學合作計畫 為鼓勵園區廠商結合學術研發能量,101年度「研發精進產學合作計畫」共補助43案,核定補助金額約1.49億元。藉由學研機構參與廠商合作研究,將學術研究創意導入業界以激發產業的差異化與高附加價值,並可縮短在校學生未來畢業投入職場銜接期程,並厚植就業實力。 2.MG+4C垂直整合專案計畫 本計畫以專案整合模式,鼓勵智慧晶片系統上、下游廠商以及學研機構合作,以MG+4C(生醫、綠能、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車用電子)之創新、創意產品為應用領域,共同提出整合型研發計畫,以建構異質整合及垂直整合之量產製造環境,增進智慧電子整體產業競爭力。101年度共補助8件總計畫(16件分項計畫),核定補助金額約5,600萬元。 3.高科技設備前瞻技術發展計畫 為激勵廠商投入高科技設備前瞻技術之研究發展,並有效結合產業界與學術界之資源,101年「高科技設備前瞻技術發展計畫」共促成16件補助計畫,由16家廠商及19個學研單位共同進行前瞻技術研發計畫,總核定補助金額約1.31億元。本計畫將可培育31名博士生、126名碩士生;並預計開設206門相關技術人才培訓課程、培育2,050名基礎人才及1,399名高級人才;在論文著作部分,預計發表94篇國內、外論文。 4.南部生技醫療器材產業聚落發展計畫 為鼓勵產、學、研、醫界從事醫療器材之研發及產品升級與轉型,自98年起執行「南部生技醫療器材產業聚落發展計畫」,計畫期程4年,至101年底共核定101件補助案,有38家廠商及13所學研機構核准進入園區,投資金額52.86億元。 (三)人才培育 1.科學工業園區人才培育補助計畫 為協助解決園區廠商人才不足及縮短學用落差,辦理「科學工業園區人才培育補助計畫」經由學校開辦與產業接軌之模組課程,並透過企業實習方式增加學生實務經驗;產業亦藉企業實習遴選進用適格之人才,同時縮短產業訓練新人時程。101年補助全國大專校院及私立大學共2,911萬元,培育人才達5,259人次。 2.專業人才培訓計畫 為協助園區廠商提昇在職人力素質水準,配合園區產業發展及人力需求推動「專業人才培訓計畫」,培訓產業所需高科技人才,101年委託學術單位及教育訓練機構,辦理專業技術與經營管理課程,共投入2,813萬元,培訓人才達1萬1,083人次。 (四)轉型發展 只有不斷追求創新方能提升我國科技競爭力。科學園區將進行效率導向進階至創新導向之典範轉移,全方位提升我國總體產業永續競爭力。 1.共同推動創新到創業,配合國科會「創新到創業激勵計畫」(From IP To IPO)銜接「創新」和「創業」間斷層之目標,提供科技創業家在製作原型、園區企業家人脈網絡、市場開發、研發資源之服務,構築科技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邁向創新創業園區轉型發展。 2.以兩項園區創新發展指標「新創企業家數佔園區新投資家數百分比」及「園區育成中心培育為園區事業之廠商家數佔完成培育廠商家數比」為例,3年內引進新創企業家數佔當年度25%及3年內育成中心培育為園區事業之廠商達五成,招商引資對象著重新創企業之引進,育成服務以協助廠商進駐園區為目的,強化園區形成穩定成長型企業與新創型企業共生之健康群聚。園區研發人力約佔員工總數五分一,獲美國專利數約佔全國三分之一,未來每年將追踪園區企業之專利核准量、投入研發人力與經費之成長情形,做為園區創業發展的共同指標。 四、三園區101年工作成果 (一)竹科101年工作成果 1.打造銅鑼園區為具科技、環保與人文特色之科學園區 (1)開發現況: 銅鑼園區第1階段於100年6月10日完成開發,出租率已達71.06%;中山高速公路銅鑼交流道亦已通車,至銅鑼園區約3分鐘,抵新竹園區亦僅需30分鐘,交通更添便捷,將吸引更多企業入區投資設廠,加速區域繁榮發展。 (2)引進產業及招商情形: 積極引進先進測試產業、綠能與節能、航電、雲端運算及車用電子等前瞻性、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價值產業,以活絡當地經濟及增加就業機會;目前已核准8家公司入區,除達邁科技及臺灣福吉米2家公司建廠完成並已量產外,半導體測試大廠京元電子自建新廠預計1年後完工,將再創造地方近千人就業機會。 2.發展「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為國內生技產業之領航園區 (1)園區規劃建置具體成果如下: a.已完成公共設施建設及景觀工程。 b.生技大樓:於100年5月啟用,共36單位,已出租20個單位。 c.新竹生醫園區醫院:定位為支持園區臨床轉譯研究為主要任務,並能兼具急重症功能,由衛生署委託台大醫院規劃,計畫報院核定中。 d.生醫科技與產品研發中心(與產業及育成中心共同規劃):預計102年底完工。 (2)招商情形: 目前已核准18家廠商進駐(含2家竹科至生醫園區擴廠之科學工業),招商成績斐然;另生技大樓亦有11家生醫廠商及1家研究單位進駐,正式營運,產業聚落效應正逐漸顯現。 3.建構宜蘭園區為第一個以知識數位內容產業發展主軸之科學園區 (1)開發現況: 城南基地已完成用地取得,預定102年中可完成全部建廠用地34.82公頃之開發。 (2)引進產業及招商情形: a.已核准宇正精密科技公司進駐宜蘭園區,目前另有9家深具研發潛力廠商洽談投資案,並持續積極進行海內、外招商。 b.本年度陸續舉辦「宜蘭園區‧新動能」開放空間論壇及「宜蘭園區發展願景及創新特性策略與推動」論壇,以建立社區、園區及廠商的溝通管道,及積極推動宜蘭園區招商與建立創新服務機制,期能帶動「宜蘭園區」能發展成為知識與數位內容產業的新聚落。 (二)中科101年工作成果 1.引進23家高科技廠商投資,逐步建構綠能低碳產業聚落 (1)引進總投資金額86.19億元。 (2)除原有之光電、積體電路及精密機械等三大產業群聚外,中科綠能產業群聚亦逐漸成型中,累計至101年底,引進綠能產業包含太陽能、風力、高效能電池及LED等,核准進駐廠商21家,總投資金額800億元。 2.二林園區轉型計畫獲行政院核定,發展精密機械產業 (1)二林園區調整轉型以低用水、低排放之精密機械業為主領產業,配合推動科學園區發展關鍵元件及精密設備,中科局成立「精密機械產業聚落發展專案小組」。 (2)啟動海內外招商計畫,已引進新科光電、聚泰公司、上銀公司等投資設廠,其中新科光電主要投資人為新光集團,將於中科設立營運總部及研發中心,對我國綠能產業掌握關鍵基礎材料之能力極有助益。 3.台中園區擴建計畫獲行政院核定,半導體產業發展邁向新里程碑 因應國內半導體大廠興建次世代廠之需,成功協調國防部釋出台中園區旁毗鄰的大肚山彈藥庫用地,台中園區擴建計畫已獲行政院核定,對我國半導體產業未來國際競爭力有重大效益。 4.提升園區服務品質,提供員工子女優質教育資源 中科實中高中部已建置完成,全體師生進駐台中市大雅區新校園,該校校舍之建置規劃,強調利用現有環境資源並營造生態環境,已取得中部地區高中學校第一座EEWH鑽石級綠建築候選證書。 (三)南科101年工作成果 1.積極引進高科技廠商 南科101年新引進20家高科技廠商,其中光電4家、生物技術11家、精密機械3家、積體電路與其他園區事業各1家,土地新租60.85公頃、廠房新租26單元,主要大廠台積電及聯電佈局南科,再增加投資逾7,400億元。 (1) 生技醫療器材產業聚落 自98年起至101年12月底共核定101件醫材補助案,預算經費11.71億元,101年有7家廠商通過GMP認證,目前園區廠商已有超過20家以上通過國內TFDA認證並已開始販售,並有多家廠商通過國外FDA、CE認證,逐漸展開國外佈局。 為達成醫材資源之有效鏈結,於101年8月31日辦理「史丹福學者歸國經驗分享媒合座談會」,邀請歸國學者與醫材廠商交流;10月26日辦理「2012中華民國生物醫學工程創意設計、製作競賽」,吸引從事相關研究之年輕學者參與競賽,並媒介優秀人才投入醫材產業;10月31日結合成功大學辦理「創新醫材啟航國際會議」,邀請多位創新創投大師分享醫材創新Startup創業經驗。 (2) 綠能及低碳產業聚落 截至101年底,核准進駐有效家數達21家,總投資金額達372.094億元。將持續透過產業輔導、市場行銷及結合地方政府擴大應用端需求等配套措施,推動綠能、節能、儲能及電動車等低碳綠能產業之發展。 2.發展永續園區 (1) 南科台南園區獲內政部建研所指定為全國綠色生態社區(EEWH-EC)示範案例,目前共有7座建築物取得EEWH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約占全國三成(目前全國25座),為鑽石級認證標章密度最高之科學園區;另南科共有四座綠色工廠標章,佔全國四成(目前全國9座),為綠色工廠標章密度最高之科學園區。 (2) 「100年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於101年7月28日通過國際公正第三者GRI G3.1 A+等級及AA1000查證,為國內第1份通過此認證之政府機關報告書,並於101年11月29日榮獲永續能源發展基金會評選為非營利組織「金獎」及最佳「CSR網頁資訊揭露獎」,為國內首家獲此殊榮之公部門機關。 (3) 南科資源再生中心榮獲「101節能績優廠商」優等獎,為全國第1家獲得此殊榮之廢棄物處理機構;另高雄園區污水廠通過國際認可外部查證機構SGS公司之認證,為全國首座獲得水足跡認可證書之污水廠。 3.推動公共藝術全區化 為創造南科永續經營特色,推動全區藝術化計畫,於各項公共設施新建、維修時,於設計手法上同時納入藝術化的元素,例如水塔藝術拉皮、廁所藝術彩繪、變電箱藝術化等,提昇公共環境的品質及附加價值,成為深具文化藝術特色的科學工業園區。 五、三園區102年推動重點建設 (一)竹科102年推動重點建設 1.加強銅鑼及宜蘭園區建設及招商 引進綠能、先進封裝技術、潔淨能源及太陽能產業及航電等產業,以活絡銅鑼當地經濟及增加就業機會;建構宜蘭園區為雲端知識型產業聚落,以通訊及數位內容等為產業發展主軸之科學園區。 2.加強推動生物醫學園區計畫 啟動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研發中心建設,積極推動SI2C相關規劃(Supra Integration and Incubation Center, SI2C),發展本園區為國內生醫產業之領航園區。 3.推動學術研發成果導入產業界 強化廠商研發實力,執行研發精進產學合作計畫及智慧電子國家型科技計畫(MG+4C垂直整合推動專案)。 (二)中科102年推動重點建設 1.建構創新導向型科學園區 活絡產學研發創新,執行研發精進產學合作計畫及推動高科技設備前瞻技術發展計畫,有效縮短產學落差,激勵廠商投入前瞻設備之研發與人才培育,提高製程設備價值,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2.深化中部地區精密機械產業聚落群聚效應 加速進行二林園區轉型調整與海內外招商計畫,引進低用水、低排放產業,未來以引進智慧自動化產業為主軸,配合園區研發獎勵及人才培訓等配套措施,預期可全面提昇創新研發能量及深化中部地區精密機械產業特殊優勢。 3.推動高等研究園區 持續進行園區基本公共工程,建構園區長期發展基礎。 4.台中園區擴建計畫 加速進行用水、用電、環評及用地取得等作業,預計103年提供廠商建廠使用。 5.提供優質教育資源 研擬具體方案,延伸提供員工子女國中小優質教育環境。 (三)南科102年推動重點建設 1.推動產業聚落發展 持續推動生技醫療器材產業聚落發展計畫第二期,藉由補助機制,鼓勵產業生根與創新、平台建置及計畫資源媒合等,發揮聚落綜效,加速國內外廠商合作並進駐投資,帶動園區整體產業技術水準與競爭優勢,共創產業新契機。 為促進南科低碳綠能產業聚落發展,將於102年度並辦理低碳創新技術補助,扶植園廠商從事低碳綠能產品開發,並吸引區外廠商進駐園區,同時辦理創新低碳產品獎助、人才培訓及IP、創投資金、政府資源、產品認證等媒合,預計將可帶動園區整體低碳綠能產業技術水準與競爭優勢。 2.推動永續綠色園區 持續積極推動各項綠色產業、綠色交通、綠色建築及綠色生產等業務,並發展水資源多元運用,長期供水預警機制,再生水規劃,放流水再淨化;持續輔導園區廠商編撰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並推廣本局CSR經驗,建構CSR園區。 3.持續推動園區藝術文化 結合廠商推動公共藝術全區化,持續推動台南園區公共藝術季,並對於高雄園區展開公共藝術整體規劃、公共藝術作品設置及各項民眾參與活動。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