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及園區業務司 聯絡人:吳醒非科長 電話:(02)2737-7818 E-mail:hfwu@nstc.gov.tw
學研成果商業化 累計實現技術移轉效益逾2.43億元
科技部為表揚積極投入研發成果進行技術移轉且獲卓越績效之研究人員及團隊,定期辦理「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今年度評定14件成果獲獎,創造2.43億元技轉收入,其亮點技術成果涵蓋社會高度關注的新冠病毒檢測技術,最熱門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氮化鎵、B5G無線通訊、減碳應用技術,以及智慧醫療與農業相關應用,對我國產業發展帶來莫大助益。
科技部將於110年10月16日(六)上午假臺北世貿中心展覽一館D區未來科技館舉辦「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工作坊」,以「精準健康全方面出擊」、「學研技轉啟動創意契機」、「學界科研促進產業再升級」為3大主題,邀請獲獎團隊與學界、產業專家進行對話交流,分享學研成果技術移轉與商業化經驗。
生科領域:精準健康、科學防疫
疾病檢測、精準醫療與再生醫學領域的創新突破,成為矚目焦點。長庚大學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含量檢測技術」,更精準檢測及分析COVID-19患者體內中和抗體效價數據,目前已應用於國內臨床檢驗;中國醫藥大學研究「間質幹細胞、其純株化擴張之方法、其分離方法及其應用」,開發臍帶間質幹細胞移植技術,可望治療腦中風後期生活失能病患;中央研究院開發「EpCAM單株抗體及其應用」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未來可應用於如腸癌和胰臟癌等治療。
疾病防治與健康守護對農漁產業相同重要,有助持續提升產業實力。國立中興大學研發「用於獸醫學疾病防治之巴斯德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次單位疫苗」研發家禽霍亂次單位疫苗以減少家禽的霍亂疾病,提高農民收益等優點;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研發「機能性物質之晶球化口服製劑技術」為水產養殖業提供多元客製化機能性飼料添加物,提高魚蝦育成率,大幅降低養殖成本。
自然領域:環境災防、安全永續
專業技術持續創新與跨領域應用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新動力。國立臺灣大學研發「拆解式夾型鋼骨挫屈束制消能支撐裝置(SBRB)」,提高建築物結構安全性,兼顧抗震與環保效益,已有應用實績;國立中央大學開發「行動磁力探測系統」,以全自動遙控且快速掃描影像技術,提高道路管線工程施作效率。
工程領域:技術整合、數位加值
核心材料與關鍵技術之研發是專利佈局基礎,也是產業競爭力來源。國立清華大學提出「B5G無線通訊之基頻核心技術」,有助無線行動通訊產業建立Beyond 5G及6G世代之關鍵智財;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改良「金屬管件局部銲後熱處理技術」,操作簡便、低成本、低耗能又低汙染,大幅提升金屬產品品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發展「氮化鎵磊晶結構與製作」技術,適用於5G及未來無線通訊高頻率、高效率、低耗能之元件製作要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研發「擴散型端板螺槳」專利,有效抑制噪音並降低船舶震動,未來於海事領域應用潛力無限。
技術整合與應用創新性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並創造新藍海商機。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開發「全外氣引進循環熱交換健康節能空調系統」,可為室內環境創造內外氣流交換效果,且搭配殺菌設備,已應用於國內新冠肺炎負壓隔離病房;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開發「智慧型農業及環境管理系統」,運用人工智慧管理以節省生產成本,帶動智慧農業的發展並創造高經濟效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發「可撓式軟性PPG感測貼片與系統」,將感測貼片運用於穿戴裝置,解決現有產品運動偽影、環境光漏光干擾及錯位的技術瓶頸,在醫療照護市場發展潛力無窮。
本活動除於未來科技館現場辦理外,並同步於YouTube平台直播現場內容,期待透過本活動技轉實踐經驗的分享傳遞,促進未來更多學研界投入產業技術發展,創造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