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如果莊子做腦科學?!

發稿日期:109年10月26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楊李榮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549 

E-mail:lryang@nstc.gov.tw

 

「腦」可說是脊椎動物最複雜的器官,而人腦掌握身體各器官的運作與機能,包括人體的發展、學習、平衡等能力。「腦科學」看似是純「科學」研究,也能與「莊子」掛勾?本次人文沙龍特別邀請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鄭凱元,透過加拿大腦科學專家格奧爾格.諾赫夫(Georg Northoff)的「時空神經科學理論」,進一步探討莊子與腦科學發展的研究。


鄭教授指出死亡與自我(self)有著密切關聯,尤其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必須透過「自我」感受與瞭解,他人無法代為承受。因此若能瞭解「我是誰」這項課題,將能幫助人類思考死亡,並克服相關恐懼與焦慮。思考「自我」這項哲學課題時,鄭教授想到中國思想家莊子「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周夢蝶」原文提到,莊子夢到自己變成一隻蝴蝶,在夢中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子,醒來後發現自己仍是莊子,因此產生了到底是莊子夢到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莊子等思辨。鄭教授認為,對一般人而言,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從幼兒園成長到大學,都是用「我」來生活,「自我」似乎是恆常不變的。然而透過「莊周夢蝶」的故事,可知「自我」其實是會變動的。但究竟「自我」是什麼?鄭教授從「莊周夢蝶」的故事,深入探討《莊子》一書,發現其中有許多寓言故事與思辨「自我」相關,因此展開了與腦科學對話研究。


究竟二千多年前的莊子與21世紀的腦科學研究有哪些關聯?莊子對時間和自我有何見解?這些見解又如何可能影響當代腦科學的發展?如果莊子活在當代,會成為一位什麼樣的腦科學家?本場講座融合莊子的理論與諾赫夫的時空神經科學理論,將有許多精彩的探討。

 

「如果莊子做腦科學?!」講座時間是10月27日(星期二)上午十點至十二點,地點在國立金門大學方水金講堂,講座將邀請國立金門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洪集輝擔任主持人、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侯建州擔任與談人。這場關於「腦科學」與「莊子」之間的有趣對話,歡迎參與!

 

 

活動網站|https://web.nstc.gov.tw/Humanitiessalon/2021/2020-10.htm
線上直播|http://bit.ly/2L6qltr
更多精彩影片|https://bit.ly/2H0DZiY

 

 

 

人文沙龍海報-如果莊子做腦科學

 

更新日期 :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