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部第3次學術研究諮議會會後說明

科技部於4月13日召開第3次學術研究諮議會,會中除持續就我國學術能量競爭力分析進行報告,並具體提出強調研究成果在社會效益影響面的作法,引發與會諮議委員的熱烈回應與討論。 科技部「學術研究諮議會」係自103年3月3日運作後,為凝聚學術研究發展政策共識、聚焦重點資助國際學術尖端研究策略與領域,並持續檢討補助機制,邀集研究績效卓越及熟諳國內外科學技術發展之大學校長及學者、專家共同組成。 4月13日會議重點說明如下: 一、「我國學術研究成果分析:論文與專利在世界之表現」報告 本報告從國家總體及主要領域學術能量全球比較、學術次領域之表現情形、及學界與產業專利等面向進行分析,在各面向分析基礎下,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調研究多元價值,勿過度重視論文發表,將指標當目標 (二)強化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發的連結 (三)摒除追求數量的迷思,提升研究成果質量與影響力 二、討論「研究成果的影響面架構分析及預計作法」 學術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基礎,然而,政府資源有限,因此補助科學研究同時也應考量社會效益。研究成果除發表學術性論文外,同時具有科學與技術、經濟、產業及社會等影響面向。會中舉出科技部過去補助之計畫在不同領域均有不同面向的影響,如校園地震預警系統實驗計畫,提前預警,降低災害。 為降低單一量化指標效應,科技部提出調整申請書格式、調整審查重點及提出缺水、空汙、資安等問題導向性研究議題專案。經會中諮議委員討論,重點結論為: (一)研究成果的表現不只論文及專利,包括學術、社會、及經濟等效益面向,科技部期望從申請端及審查端進行調整,不論是探索未知或解決問題,都鼓勵學者多思考研究議題的重要性。 (二)科技部支持基礎研究的立場不變,在規劃問題導向的研究議題時亦會考量不同領域、及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等在效益的表現上的差異。 (三)問題導向的研究議題通常是跨領域、跨部會的議題,必須從人文、社會、技術等不同角度共同思考,由不同領域學者共同參與,科技部會再進一步具體規劃。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