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沙龍系列》「抒情」的時代性—陳世驤與楊牧

發稿日期:112年12月14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聯絡人: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E-mail:mswei@nstc.gov.tw

 

1965年夏天,旅美中國文學評論家陳世驤與臺灣詩人楊牧相遇,楊牧拜陳世驤為師,並在恩師過世後協助編訂出版《陳世驤文存》一書。師生相長帶給文壇不同的創作火花。兩位大師如何用文學創作「抒情」?又帶給文壇哪些不同的影響?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講座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鄭毓瑜帶領大家逐一解惑。


陳世驤曾就讀北京大學英國文學系,1941年赴美研讀中西文學理論,隨後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方語文學系。陳世驤知名之處在於針對金庸《天龍八部》的「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八字評價,金庸特別收錄於附錄,顯見對於陳世驤及其評論的高度肯定。陳世驤於1965年夏天遇到臺灣文學家楊牧,不僅鼓勵他創作,也收為得意門生。楊牧本名王靖獻,早年筆名為「葉珊」,詩作刊登各大詩刊,如《現代詩》、《創世紀》、《藍星》等,1972年改筆名為「楊牧」,創作之餘也關心國際局勢與本土意識。


鄭毓瑜之研究專長為中國文學批評、六朝美學、賦學研究、漢語新詩學,曾發表論文〈從「姿」到「(之)」──由「力動往復」詮釋陳世驤的詩說〉探討陳世驤相關創作,今年10月更出版《心是宇宙的倒影: 楊牧與詩》一書,探討楊牧的詩風轉變,也分析其面對死亡及晚年生活的態度。本次講座將從兩人的創作談起,鄭毓瑜認為陳世驤心繫中國古典文明,也關懷漢語新詩的發展,更透過「詩」觀念的溯源,設定中國傳統異於西方史詩或悲劇,具有獨特的「抒情」框架。楊牧的創作背景經歷日殖等政權轉換經驗,在非單一的風土想像與文化接觸下,融合古典漢語文學及西洋文學。鄭毓瑜強調,陳世驤與楊牧的相遇能突顯兩人攜手探索「史詩」、「詩」、「抒情的」形式等議題,帶給後代世人更多不同的探究空間。


本講座時間為112年12月15日(星期五)上午10:00至12:00,地點在宜蘭佛光大學,由該校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蕭麗華擔任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須文蔚擔任與談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

 

線上直播|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
活動網站|https://nstc-salon.mystrikingly.com/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tiessalon

 

 

《人文沙龍系列》「抒情」的時代性—陳世驤與楊牧

 

更新日期 :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