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晚明時期的宋官窯鑑賞與『碎器』的流行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陳育芬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817  E-mail:ypchen@nstc.gov.tw

 

「碎器」在陶瓷史上是一個美麗的偶然,所謂「碎器」是指瓷器釉面有「裂紋」(開片),瓷釉開片是因為胎和釉的膨脹係數所造成的物理現象。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教授長期專研中國陶瓷史,發現中國對於瓷釉開片這種物理性現象很早就產生興趣,至遲在明代(1368-1644)已可見到倣製「碎器」效果的瓷器,不僅如此,開片紋理甚至成了時尚的符號;並引發歐洲人對馬賽克、彩色玻璃鑲嵌畫的聯想,而日本和服等手工藝製品的「冰菊」或「冰楓」紋飾也是受到明代「碎器」的啟發。

 

經由謝教授對「碎器」的探索,以及從文獻及圖像資料的研究,明代人非常喜愛「碎器」,而其所以賞鑑碎器,其實是因為開片釉瓷正是一器難求的宋代官窯,以及傳說中的「哥窯」最為重要的外觀特徵之一,晚明文人對於以宋代官窯為主的宋代名窯作品開片現象有獨到的觀看或詮釋方式,因而引發了碎器的風行,瓷釉的開片紋理因此躍升成了時尚的圖案記號,滲入社會各個階層許多門類的工藝品。

有趣的是,除了中國之外,日本也鑑賞碎器,不僅如此,輸出到歐洲的中國外銷瓷當中也可見到碎器。謝教授認為中國碎器及其圖像除了引發歐洲人「馬賽克」的想像之外,彩色玻璃鑲嵌畫可能也是他們聯想的對象。

宋代官窯或宋元之際的所謂「哥窯」正是開片瓷的代表,到了明代,不僅瓷窯開始倣製「碎器」效果,開片紋理甚至成了時尚的符號,也是各不同質材工藝品爭相表現的圖紋,以致於傢俱窗格、壁面貼紙也流行大小相錯的開片紋理,清初輸往歐洲的外銷瓷中更是常見以筆繪的方式來表現碎器紋理的製品。

 

以中國鑑賞的脈絡來說,這是明代人憧憬一器難求宋瓷下的產物。然而,當碎器或表現碎器紋理的瓷器出現在歐洲人面前,引起他們想像的卻是古羅馬時期的馬賽克拼貼,如著名的耶穌會傳教士殷弘緒(d’Entrecolles, 1664-1771)就說:「當地稱為碎器(tsoui-ki)的一種特別的瓷器。這類器物的表面有開裂,有朝四面八方流竄的無數龜裂,從遠處觀之,有如成千上萬的碎瓷片聚集於一件瓷器上,可說有似馬賽克的工法。」

 

那麼日本區域又是如何地理解中國碎器呢?日本人非常喜愛碎器,不僅遣明副使策彥周良《入明記》記載他在嘉靖年間(1521-1567)數次在明國購買碎器,崇禎年間(1627-1644)宋應星《天工開物》也說「古碎器,日本國極珍重」。日本雖知道開片是宋代官窯常見的特徵,但對於明朝人所鑑賞的開片紋理似乎仍然是一知半解,以致出現十八世紀初《名物六帖》將瓷釉多重開片的「冰裂紋」,錯誤引申為「冰紋、裂紋、冰裂」。

 

另外,相對於結合梅花與開片俗稱的「冰梅紋」是明清時繪畫、工藝品的流行題材;在日本則被菊花、楓葉所取代,成了「冰菊」或「冰楓」紋飾,後者也是江戶時期日本工藝品的流行紋樣。上述案例說明,中國、歐洲和日本對於相同紋樣其實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因此,透過研究探索找出歐洲和日本是如何地接受、鑑賞、消費中國瓷器,並進一步與原產地中國進行比較。

 

 

謝明良教授於現場解說

謝明良教授於現場解說

更新日期 : 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