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國海域調查與圖資整合發展計畫-108年我國海域基礎調查及測繪工作案

計畫期程:
108年04月17日~109年2月16日
計畫主持人:
國立臺灣大學 海洋中心劉家瑄研究員兼執行長
計畫說明:
一、計畫主要內容與目的本計畫執行南沙海域沉積與地殼構造(圖一至圖三)、極端事件、太平島淡水,以及生態環境等調查工作(圖四)。
二、計畫執行經過
利用海研一號為期15天的航次,前往南沙海域執行多頻道反射震測作業(圖一至圖三),沿測線同時利用磁力儀、連續變頻聲納、魚探聲納、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等儀器一併蒐集磁力、海底地形以及表水海流等資料,並利用岩芯採樣器在擇定地點進行重力岩心採樣作業。藉由探查海底沉積與構造特徵以及震波在地層中行走的速度,釐清大陸坡腳的位置以及沉積物厚度,並討論其與大陸地殼的關連性,逐步建立完整之海域國土基本資料,務實維護我國海域權益。同時藉由分析採集之重力岩心資料,了解南沙地區過去的沉積歷史以及極端事件記錄,增進海域地質災害的了解。
三、計畫執行成果
分析歷年震測剖面資料(圖五),觀察到不同地質特徵,將其區分出3個地質區帶,分別為大陸地殼、過渡帶及海洋地殼,有助於詳細瞭解地殼張裂的過程。另根據岩心分析結果(圖六)則可得知受到颱風影響時,容易因海床崩移及重力流事件將沈積物傳輸並堆積於水道深處,使事件層內鈣的含量高於非事件層的含量,且陸源沉積物可能藉由颱風等極端事件傳輸至深海區。此外,透過太平島水文分析,結果顯示太平島之地下水資源應不單純來自天水之供應,其下伏地層可能亦供應了相當數量的淡水,而珊瑚礁體則提供了良好的儲存空間。
計畫成果:

圖一、本計畫工作團隊自103年至108年期間執行南沙海域沉積與地殼構造調查之震測剖面與岩心資料成果分布圖。

圖二、108年度沉積、地殼構造調查範圍與岩心採樣位置分布圖(反射震測資料總長度為429.5海里,重力岩心站位共兩站)。

圖三、南沙海域地殼構造海上調查作業過程。

圖四、太平島及其周邊海域水文環境長期時序變化監測。

圖五、本計畫工作團隊收集之震測剖面成果(依不同的地質構造特徵將之分為三個不同的子區,分別為大陸地殼區、過渡帶及海洋地殼區)。

圖六、OR1-1218-C1岩芯表面攝影、統體密度、Itrax、粒徑分析、Pb210活度、P波速度、統體密度、磁感率與電阻率分析圖。

更新日期 : 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