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越裔外籍配偶在台灣:公共論述的改變(1994-2011)

國科會記者會新聞資料 越裔外籍配偶在台灣:公共論述的改變(1994-2011) 主持人:張副主任委員清風 報告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馮涵棣 研究員 101年3月21日 國科會新聞稿 越裔外籍配偶在台灣:公共論述的改變(1994-2011) 研究成果發表 101.3.21. 自九零年代中葉迄今,約四十萬鄰近國家的女性因為婚姻而移居台灣。其中東南亞裔僅次中國大陸,而又以越南裔為數最多。這些來自發展中國家、社經地位偏低、不識漢語及漢文化的外來者,曾經讓台灣社會焦慮、恐慌。學者夏曉鵑與林開忠便曾分析1988至2003年台灣媒體對東南亞裔女性之報導,不約而同地發現呈現兩類圖像:「無可奈何的受害者」與「唯利是圖的吸血鬼」,且將「外籍新娘」等同社會問題以及疾病傳播者。隨著「新台灣之子」之誕生與成長,台灣社會又憂心她們是否勝任母職、台灣人口素質與競爭力是否堪慮。今年2月中國時報所報導的「新台灣人出頭天」系列,卻讓我們見到新移民女性憑著自己的勤奮與能力在新國度裡站穩腳步、她們的第二代還成為越語教師。如此不同的形塑是否反映台灣社會這些年對新移民女性公共論述有所改變?何時開始改變?呈現怎樣的趨勢?在行政院國科會經費支持下,本研究採用199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之中時新聞資料庫,以「外籍新娘」、「外籍配偶」、「新移民」、「新台灣之子」等關鍵字搜尋(共覓得9,939筆)相關報導與論述,並編碼與分析,以一窺究竟。 進入2000年之後,關於新移民女性之新聞量開始大增,2004至2007年是高峰期,每年都超過1,000則。2007年達到顛峰之後,2008年開始迅速滑落,2009至2011年回復到10年前之數量(每年約兩三百則)。至於關鍵字,也歷經興衰起落。自從1994年「外籍新娘」一詞就明確地用來指涉這一波新移民,其出現頻率在2004年達最高峰,之後一路下滑。「外籍配偶」一詞在2002年才開始明確指涉這一波新移民,但在2004年,「外籍配偶」開始取代「外籍新娘」,2007年達到其頻率最高峰。「新移民」一詞原本指的是台灣輸出歐美等國的移民,2006年起才明確指涉輸入台灣的新移民。而在2007年,「新移民」一詞的出現頻率也已高於「外籍新娘」,2011年甚至高過「外籍配偶」。如同總量之大趨勢,所有稱呼之出現都於2007年開始迅速滑落,2009至2011年,「新移民」漸取代「外籍配偶」,而「外籍新娘」已鮮少出現。至於「新台灣之子」一詞首度出現於2003年,也是於2007年開始明顯滑落。 本研究將前述關鍵字加上更具針對性的「越南」一詞,並刪除與新移民女性無關的新聞(2,079筆),進行逐筆的質性分析。1999年之前,雖然關於越裔外籍配偶的報導則數不多,但是負面報導的比例甚高,甚至接近80%。視外籍配偶為性病與愛滋帶原者的報導幾乎全都集中在1996至1999年間。自從2000年起,中性新聞報導佔最大宗,逐年皆佔60%左右,主要是關於新移民女性的人口統計、政策宣告、以及中央或地方政府、社區大學、中小學補校、宗教團體、基金會等所主辦的課程與活動之報導。2000年之後,雖然負面新聞的報導量逐年上升,但其比例卻遠低於90年代,而且2002年開始,負面與正面報導呈現相互對話的形式,亦即一旦有負面報導出現,就會出現對該事件之正面回應與報導。比方,2003年「段氏日玲被虐事件」、2004年「三千名湄公河畔台灣囝仔」國際孤兒報導、2006年立委廖本煙的「越南新娘餘毒論」等都引起廣大批判與迴響。2007年,正面新聞的比例首度高過負面,爾後雖然總新聞量銳減,正面報導比例維持上揚,2010、2011年與中性報導之比例並駕齊駒。 本研究將關於「新台灣之子」之報導抽出來分析,也呈現類似走勢。如前述此名稱出現於2003年,該年沒有一則對「新台灣之子」之正面報導。2003、2004年間充斥著這些「混血兒」出生時多早產、體重不足、或有天生缺陷,幼兒時期多發展遲緩、語言能力落後,到了學齡時期,多有學習障礙之負面報導。然而從2004年起也開始出現質疑與批判的聲音,認為統計數據或詮釋方式有問題、或有污名化東南亞裔新移民之嫌。2007年關於「新台灣之子」之報導數量達到高峰,但是由該年起直至2011年,對這些「混血兒」的正面報導比例遠遠高出負面之比例。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過去的17年,尤其是在2007年之後的短短四、五年間,由新聞媒體所反映的台灣社會對新移民女性之公共論述,不論在質或量上都有極大的改變。 這些改變在在顯示新移民自身、台灣學界與民間非政府組織、以及新聞業界多方共同努力之成果。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