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災防科技研發、加值落實應用-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總成果發表

近年來,全球暖化現象造成氣候變異,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極端化氣候發生頻率有攀升的趨勢,將可能對於生態環境與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衝擊。臺灣近幾十年乾旱、洪氾、颱風、豪雨不斷發生,已呈現極端降雨事件常態化、事件分佈廣域化及短時間降雨強度增加等現象,常造成崩塌、土石流、堰塞湖及淹水等複合型災害同時發生,實在值得國人提高警覺與及早因應。面對這些天然災害的威脅,我們應更積極地導入科技與管理的知識與工具,進行監測與預警,研擬因應對策,加以防範,俾使生命與財產損失減至最低,是全球防減災之發展趨勢。 科技應用於防減災工作是國家發展重要施政項目,也是全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發展的方向。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造成崩塌、土石流、堰塞湖、淹水、交通中斷、基礎設施嚴重受損等複合型災害,行政院因應莫拉克複合型災害所凸顯之防救災資料不足、資料分散與格式分歧等問題,並考量臺灣迫切需解決之複合型災害重點課題,參酌美國、日本、歐洲等先進國家的災害防救工作經驗,由科技部(前身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邀集7個部會(包括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教育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以及科技部)所屬23個單位共同推動100-103年「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簡稱災防應科方案),4年累計投入27.6億元,推動348筆科研計畫,累積完成557項防救災資料、模式、管理等面向的各項成果。 這4年來,透過「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協調溝通合作機制,有效整合跨部會與跨領域研發能量與資源,並且有效分工、資訊整合與資源共享。除了使我國面對天然災害的防救運作機制愈趨完備外,亦使臺灣之災害防救科技應用技術更符合世界防減災趨勢。行政院在去(103)年底已核定「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第二期(104-107年)」,從原本的7個部會23單位擴大到10個部會32個單位共同投入,持續精進、凝聚與綜整各部會防災科技研發能量,而且行政院已提出應用巨量資料(Big Data)與開放資料(Open Data)的政策方向,現在配合這項政策,於方案中積極推動產、官、學、研各界共同參與災害防救科技應用之研究發展,以帶動與提升社會整體的防災減災之能量。 100-103年的災防應科方案的部分成果包括:完成臺灣在氣候變遷下的基期(1979~2005)、近未來(2015~2039)與世紀末(2075~2099)之災害高風險區位;精進逐時天氣預報空間精度,由縣市尺度進步至鄉鎮市區尺度;提升降雨與河川洪水預報技術並應用於鐵公路之預防性封閉作業;建立防救災資訊交流共通標準,提供巨量資料與高速運算分析環境;修訂建築耐震規範並應用於橋梁與校舍耐震補強;推廣微機電強震即時警報器系統之運用;災害示警資訊提供產業加值應用等。除上述所列之應用成果外,透過4月14、15日舉辦的成果發表會,在會場的成果展覽區中展現各部會近期防災科技研發整合應用成果,提供各界觀摩與交流。 防救災科技研發工作是需要持續性地推動,期望大家一起共同合作與努力,發揮堅持「做對的事、該做的事」的毅力。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