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科會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產學小聯盟)審議結果出爐

在國科會推動創新經濟的架構下,為普遍提升產業技術,並促使大專校院及學研機構有效運用研發能量,建構技術合作聯盟,國科會於101年10月31日推出「補助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簡稱:產學小聯盟),經過公告徵求與審查後,102年3月1日公布審議結果,共計補助74案,   總補助經費近1億5千萬元,計畫通過率為18.5%,執行機構遍及全國35所公私立大學及技職院校,預計將可培育具產業實務經驗之博、碩士生等高科技人才近250位。 國科會賀陳弘副主委表示,學術界的充沛的研究能量,若僅以追求學術前瞻及發表學術期刊論文為主要目標,不但弱化與國內產業之關連,也無法培養產業所需的即戰力人才。產學小聯盟計畫,可以建立產學之間的橋樑,促進產學之間互動,共同提升產業競爭能量。 國科會有鑑於國內產業界以中小企業為多,亟需學術界挹注研發能量,因此於101年規劃推動「補助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產學小聯盟),以學術界己建立之核心技術為主軸,藉由產學聯盟的運作方式,補助橫跨多產業的「技術服務實驗室」,透過此種新型態的產學合作平台,將學術界所擁有的專業技術能系統性對外擴散,強化產學技術銜接,落實產學互動,提升業界競爭能力,同時亦可增加學術研究人員的實務經驗,縮減研究人員之產業落差。  產學小聯盟計畫係於101年11月1日開始公告徵求,並且在北、中、南召開說明會,鼓勵學界優秀研究人才踴躍提出申請,至101年12月21日計畫申請截止日,總計收到399件申請案,足見產學界對此項新政策的熱烈迴響。由於產學小聯盟計畫為技術服務型計畫,而非學術性的研究計畫,因此,論文絕非成果的產出指標,而是以聯盟運作成果及績效作為指標,國科會將逐年考核聯盟運作的成果,並建立淘汰機制,聯盟運作不佳者將中止計畫執行。 不論從產學合作的創新模式、或借重學術界研發能力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角度來看,產學小聯盟計畫是台灣產學合作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本會的努力之下,未來可逐步推廣,將有數千家廠商參與產學小聯盟,並藉由聯盟運作來提昇其技術水準及達到產品加值之效。以下將以美粧測試、光電滾印及低碳建築三例做說明。 建立臺灣自主美粧測試平台-美容化粧產品跨領域核心技術平臺之聯盟 根據生技醫藥產業智網所載之「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12」,全球美粧品市場經濟規模產值龐大,臺灣市場產值為949億臺幣,大陸市場產值為1762 億人民幣。近年來不管是本國還是大陸,甚至是全球的化粧品市場皆呈現穩定成長。 國內美粧品產業長久以來都無特定一套完整的測試平台,且不易取得高效能評估技術平台,使得對台灣化粧品產業缺乏信任,促使外來化粧品業者能有更大的市場優勢。依據工研院對國內美粧品業者所作調查研究,業者最需要學界協助對於相關功能性測試與安全性評估,開發兼具防曬、抗皺、抗老化、抗發炎、保濕等多功能之全方位生技美粧品。由高雄醫學大學香粧品學系王惠民副教授主持,結合產、學、研、醫成立此「美容化粧產品跨領域核心技術平臺之聯盟」,邀集國內相關從事研究教學優秀傑出學者,結合跨領域之專長與研究平臺,包括體外、動物、人體試驗之功能安全性試驗評估,以及劑型與微生物測試等。藉整合多套快速檢測平臺系統,共同完善發展出更有科學、市場、經濟價值的產業,協助美粧品業者鑑定其產品穩定性、安全性、抗氧化、抗發炎、美白、抗黑色素沉澱、抑制皮膚癌及皮膚組織修復等功效;以細胞、動物及人體實驗得到證實。 此聯盟將研發、生產、評估、行銷四合一,充分提昇國產美粧產品水準,統籌掌理本方案之規劃、推動與評估,以落實本案效益增加,也可以促進國際間競爭優勢,使得國內美粧品產業更多元發展。 臺灣光電產業轉型關鍵-滾印技術研發聯盟 滾印技術是光學膜產業、觸控面板、軟性顯示器等產業的關鍵技術之一。2012年光學膜產業全球市場營收為42億美金,與滾印技術相關的稜鏡片和微透鏡膜營收成長分別為8億5千8百萬美金與3億3千3百萬美金。未來此類產品仍有大幅成長的空間,而滾筒模仁製作技術將是臺灣廠商競爭力的關鍵。此外,2012全球觸控面板的市場規模增加46.5%達到5,265億日圓,目前觸控感測器已趨向軟板製程,故滾印生產技術於觸控面板的應用將趨於重要。 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暨研究所莊承鑫教授在滾印技術耕耘長達10年,此次以「軟性光電元件滾印中心」為基礎,整合南臺科大、成功大學及中正大學的機械及光電領域師資,和材料商、設備商、製造商等13家公司,成立「軟性光電元件滾印技術研發聯盟」。 此聯盟係以南臺科大滾印中心為運籌基地,串連類聯盟組織,擴及全國相關廠商。聯盟將透過快速光學膜驗證平臺、建立異業媒合平臺加速商品化、建立滾印相關資訊交流平臺、國內滾印技術網絡之整合、建立滾印系統與製程知識庫等運作模式,促進技術商品化以及增加廠商的產值。 目前已與多家廠商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具抗反射與抗指紋之手機保護貼。據廠商表示,此多功能的手機保護貼較原有產品增加附加價值約1美元,目前每年約有500萬片的訂單,折合新台幣約1.5億元的加值。另外,微粒子自組裝模仁製作將搭配無導光板LED照明技術,開發符合辦公室照明LED層板燈,這項產品預計可替廠商每年增加1億元的營收。 開創臺灣低碳建築碳排評估之產業鏈-低碳建築聯盟推動計畫 產品碳足跡盤查已是國際要求的趨勢,國內部分地方政府與部會也已開始要求建築工程進行碳足跡評估,因此,亟須以本土化之建築生命週期碳排量評估為指標,透過輔佐建築相關產業發展低碳設計、低碳技術、低碳產品、低碳管理之策略,以建構低碳建築之產業鏈。 本計畫由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憲德教授主持,以成大建築系、成大產業永續中心等成大研究團隊為技術核心平臺,亦將結合建築設計單位、建築材料供應商、建築施工團隊及建築相關設備廠商等。 規劃中的低碳建築之產業鏈將包括三大部份,一是低碳建築設計產業鍊,亦即以低碳建築評估工具培訓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土木結構師、機電技師、空調技師等專業聯盟成員,以發展低碳建築設計產業。二是低碳建材與低碳設備產業鏈,亦即透過建材碳足跡登錄機制以及低碳聯盟成員運作與回饋機制以帶動低碳建材與低碳設備產業之供應鏈。三是低碳技術產業鏈,亦即以低碳建築評估工具培訓之工程顧問公司、建設公司、建築師事務所、基金會、營造廠以發展低碳技術顧問團隊。 在運作順利的情況下,臺灣將能形成建築物生命週期碳排評估標準與評估能力的產業鏈,並將建立自行營運及收費機制之低碳建材與低碳設備資訊平臺。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