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兼顧生態保育與林業收穫之人工林疏伐經營方式

國科會記者會新聞資料 兼顧生態保育與林業收穫之人工林疏伐經營方式 主持人:陳副主任委員正宏 報告人:林業試驗所 林國銓副所長 中華民國101年4月11日 國科會新聞稿 兼顧生態保育與林業收穫之人工林疏伐經營方式 101.4.11 為了解疏伐對人工林生態系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結合農委會、大學研究團隊,自民國94年起,在農委會林務局巒大事業區實施柳杉人工林疏伐實驗,歷經5年的觀測研究發現,證實人工林若進行適度的疏伐,能促進林木生長品質,且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水土保持、碳吸存及木材供給等均具有正面效果。 「柳杉人工林疏伐經營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結構與功能影響及復育過程」研究團隊包括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東海大學、東華大學、台灣大學、台南大學、屏科大及亞熱帶生物研究中心等計有20餘位學者專家參與。在南投林區管理處巒大事業區第74、75林班,針對34年生柳杉人工林進行不同疏伐度作業後,由研究團隊持續進行試驗研究,並從多元的角度進行監測分析,藉以探討不同經營疏伐作業強度與方式,對造林木、其他有機體及水、土等無機體間的短、長期互動與生態反應。經持續觀測調查發現,人工林在輪伐期前實施適當的疏伐作業,確實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改善。疏開過於濃密的人工林,將有利原生物種發育、更新,改變森林生態系的結構,使其接近天然林的生態系。 研究團隊召集人-林試所副所長林國銓博士,在彙整各項研究結果後認為,疏伐是對林地內樹木株數的密度或分佈進行部分的移除。過密的人工林,由於陽光難以穿透,造成林地昏暗、地表植物不易生長。疏伐後樹冠層疏開,改變林地的微環境條件,有益於其他種類的植物 (尤其原生物種) 進入及土壤內種子之發芽,並增進人工林生態系的物種生物多樣性。此外,疏伐作業過程會增加枯落物氮的礦化和硝化速率,增進肥力及土壤的孔隙,減少降雨對林地土壤的衝擊,增加土壤滲透量,減緩逕流與地表沖蝕。此外,疏伐對鳥類、哺乳類、昆蟲、真菌初期雖會造成影響。但大部份的衝擊皆是短期的,因樹冠開闊度增加,提升森林水平及垂直的微環境變化。昆蟲、蜘蛛、鳥類及哺乳動物,短則1年,長則3年內,即回復原來疏伐前狀態。有些鳥類及哺乳動物,如大赤鼯鼠、白鼻心、台灣野豬及水鹿數量,更均較疏伐前提高。 研究團隊也指出,林木生長在鬱閉的人工林中,須彼此競爭生長空間、水、養分、陽光,部份林木往往於數年內枯死;若適時疏開,可紓解競爭壓力,使留存的林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長得既健康又快速;而疏伐的林木若製成林產品,又可擴增碳的生命週期,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釋出,也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一舉數得。 台灣地區森林面積共計210萬餘公頃,佔總面積約58.5%;其中20%約42萬公頃為人工造林地。目前台灣之木材使用量,每年約800萬立方公尺,百分之99皆由國外進口。但台灣森林覆蓋率達到58.5 %,木材自給率卻達不到1 %,以地球村之觀念產生了一些矛盾現象。 研究團隊共同體認,新環境主義的思維指向自然資源應是兼顧保育與合理的經營利用,而非封存式的保留現狀。在地形陡峭的坡地進行皆伐,絕對會造成環境危害,應該嚴格禁止;但若在人工林進行永續經營,於不影響水土沖蝕及珍稀野生動物棲地的前題下,適度的疏伐撫育應該予以鼓勵。日本對應於京都議定書承諾的減碳責任額度,主要即藉由疏伐人工林達成。古籍上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也暗合人工林永續經營的理念。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