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域資源評析

計畫期程:108.1.1~108.12.31
計畫主持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鄭有容助理教授
計畫說明:本計畫為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計畫,主要為整合歷年研究調查報告及進行ㄧ年期現地生態調查結果,再次檢討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現行各分區的現況,以調整及規劃未來的研究方向及經營管理策略。
計畫成果:
1.歷年研究報告及文獻回顧
(1)珊瑚:石珊瑚56屬257種,八放珊瑚2目11科31屬119種,水螅珊瑚2屬6種,黑珊瑚2屬2種。歷年以來外環礁珊瑚覆蓋率又以東側(40%-91.8%)最高,其次為南側(42%-82.6%)、北側(59.36%-80.5%);西側(8.96%-61.9%)、北航道(11.11%-64.0%)、南航道(22.67%-59.44%)在珊瑚覆蓋率上則呈現較大的時空變異。環礁內及礁台上珊瑚覆蓋率與物種組成則呈現極大的空間變異,環礁內珊瑚覆蓋率介於5.5%-80.0%,礁台上珊瑚覆蓋率則介於0%-
93%。
(2)魚類:731種,多數為西太平洋體系(黑潮體系)魚種,且目前各項調查所記錄之魚種皆以珊瑚礁或沿海魚類為主。東沙環礁魚類棲地類型可分為珊瑚礁、海草床、岩礁、塊礁、珊瑚碎礫、泥沙等六種主要類型。魚類群聚分析結果指出,東沙海域各棲地(環礁內、外及礁台)間的魚類群聚並無關係,組成差異較不受棲地型態及季節性的影響,可能與水深及地理位置的差異有關。
(3)底棲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391種、甲殼動物125種以及棘皮動物49種。東沙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的空間分布不一致,海參、槍蝦多半在礁後區,海膽、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則在離岸或近岸區,水母則在小潟湖;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則以近岸區及離岸區的多樣性最高,其次是礁後區及小潟湖測站,而主要優勢種以多毛類為主,其次為貧毛類和端腳類。
(4)海草:東沙島周邊的海草床面積估計達1,185公頃,而環礁上的海草床估計高達8,000公頃,調查累計紀錄有海草8種。利用衛星影像分析環礁上的海草面積,觀察到海草面積的消長變化以一年為周期,海草於夏季生長較為濃密,秋季則有藻類大面積生長的趨勢。
(5) 大型藻類:東沙外環礁、內環礁、東沙島附近海域共計發現214種海藻,以紅藻之種數最多有115種,其次是綠藻42種、褐藻55種,藍綠藻最少4種。棲地類型與季節是影響海藻群聚組成的主要因子,海藻群聚結構主要可區分成東沙島周圍及環礁區域二大類型;冬季及初春的海藻物種數量較多,至春、夏季後逐漸降低,不同季節優勢性海藻種類不同。

 

2.東沙環礁海域珊瑚生態變遷與現況
本年度珊瑚調查資料顯示,外環礁北邊測站主要為軟珊瑚優勢群聚,以肉質軟珊瑚(Sarcophyton spp.)、葉形軟珊瑚(Lobophytumspp.)及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p.)之物種為優勢;而其他外環礁測站皆為石珊瑚優勢群聚;潟湖內各測站的珊瑚群聚形成另一大群,各
測站間群聚組成相似達48.9%,皆是以蕈珊瑚科、微孔珊瑚科及菊珊瑚科為主要組成的群聚。
本年度調查結果顯示,環礁內潟湖區的珊瑚群聚呈現較大的空間變異,不同測站的石珊瑚覆蓋率介於8-52.5%,顯示區域性的環境因子對珊瑚群聚的影響甚大。其中,環礁內中央偏西及中央偏東南的塊狀礁邊坡石珊瑚覆蓋率均有40%以上,多年來珊瑚覆蓋率維持在50%上下,而且物種多樣性高(石珊瑚種類數介於71-99種),rKS分析屬於生態功能均衡健全,保育價值較高的珊瑚群聚,顯示歷年來該區珊瑚群聚仍保持在健康狀態。

圖 1. 2019 年各測站珊瑚群聚種類組成的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Island 指島近岸,Outer 指外環礁,Inner 指潟湖區

圖2. 2005 年-2019 年東沙環礁各區珊瑚覆蓋率,藍色為石珊瑚覆蓋率,灰色為軟珊瑚覆蓋率

更新日期 : 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