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整體構想規劃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整體構想規劃,於7月16日通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202次委員會議,並獲委員一致同意邀請經濟部杜紫軍次長擔任本計畫之總體規劃召集人。
「第一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即將於今(102)年12月31日執行完畢。為規劃「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具體內容,以順利銜接第一期計畫成果,並於第一期計畫的基礎上持續精進,以支援國家能源政策的推動及協助整體產業發展,爰由杜紫軍次長領軍組成「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團隊,將依據行政院能源政策及科技發展指導小組、全國科技會議及行政院科技會報各次會議決議,進行整體計畫架構規劃。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之規劃原則包括:(1)支援國家能源政策的科技計畫,主軸計畫之規劃應遵循上位能源政策;(2)審視全球總體環境關鍵趨勢,及這些趨勢與能源及產業發展之交互影響,以進行計畫內容的規劃與調整;(3)智財布局需整合第一期成果,並與產業界有更密切的合作,並進行專利智財權布局規劃,將產、官、學、研之智財經營管理與產業化予以橋接,聯合授權委託有專業能力之智財經營團隊,集中智財作成果技轉。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總體規劃預計將提出「第二期能源國家型計畫」的整體研究架構與跨部會合作模式,進一步整合各部會資源以專注於第一期計畫中較有成效的研究項目,並將訂定各計畫的里程碑,建構產、官、學、研可充分合作的平台與互動模式,同時亦將訂出「第二期能源國家型計畫」的總體目標與執行大綱,做為「第二期能源國家型計畫」執行時之參考準則,以擬具可達成(1)安全:穩定能源供給來源與管道,確保能源供需均衡與系統正常運作,完善系統風險管理;(2)效率:強化能源使用管理,提高能源轉換、輸配及使用效率,增加能源運用的附加價值;(3)潔淨:發展低碳能源及運用低碳技術,降低能源之開發及使用對環境衝擊等三個基本目標所需執行的各種策略、方案、與計畫。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總體規劃由杜紫軍次長擔任召集人,將邀請相關部會代表、研究機構、國營事業與學術界共同參與,以期於明(103)年1月順利啟動「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加速落實能源政策的期程。
貳、103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結果
本次會議通過103年度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結果,中央研究院、行政院主管及所屬、考試院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等27個政府部門共提出103年度科技發展計畫405項,經費需求1,082.04億元,經國科會邀集學者專家,並會同財政部、主計總處、科技會報辦公室等相關機關審議後,建議核定經費共計新台幣947億元,較102年度相同計算基礎法定預算947億元為零成長。為加強推動科技發展,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另由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累積賸餘撥補25.5億元挹注科技經費,加計後為972.5億元,相較102年度相同計算基礎956億元微幅成長1.73%,上述審查建議將陳報行政院核定。
103年度科技計畫審議作業與過去最大的變革為推動政策預算計畫之提出,此類計畫係為使機關首長有更大彈性推動雄才大略之科技政策,以進行大刀闊斧之改革,通過之計畫主要有建構國際級偏鄉數位資訊醫療照護網、以醫療科技建構社會保險永續發展、教育學術研究骨幹網路頻寬效能提升、智慧手持裝置核心技術、高階工具機控制器自主、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及創新轉譯農學研究等主題。
此外,各部會署為配合國家推動之重要政策或方案,行政院重大會議結論等所提出具急迫性、即時性之新興科技研發課題,亦額外匡列經費支持,例如: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計畫、整合與提升我國食媒性疾病及其病原監測防護網、藥品品質與安全性全面升級之研究與推動、石化產業高値化系統技術與應用發展、傳統產業亮點維新、氣候變遷應用服務能力發展、次世代醫用3D放射造影儀技術開發及應用、推動前瞻及應用科技研究及創新產學合作等新興計畫。
為增進國家競爭優勢及因應當前國家重大社經問題所規劃之國家型科技計畫,包括「智慧電子」、「奈米」、「能源」及「生技醫藥」等研究主題。
其他科技計畫則可再分為七大類別之研究主題,包括:(一)「生命科技」類:醫衛生命科技、藥物品質提升、核醫醫材與儀器應用研究、農糧技術、農業科技管理、防疫檢疫、漁業科技、提升臨床試驗國際競爭力、森林及生物多樣性、藥品及醫材研發能量建置...等,(二)「環境科技」類:地下水資源調查、核設施清理、氣候變遷研究、強地動觀測、大規模崩塌調查及觀測技術、產業用水合理性推估及管理、水文觀測技術提升、噪音管制及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暴露評估、光污染防制管理、建構國土安全輻射監測網、落實防災氣象整合資訊、鹿林山背景測站技術、整合碳足跡排放係數建置方法與基線研究、飲用水水源及水質標準中列管物質之調查及評估...等,(三)「資通電子」類:標竿新產品創新研發輔導、網路通訊領域關鍵技術、科技應用與服務、智慧資訊系統技術、資訊電子、工研院環境建構、網路通訊國際標準分析及參與制定、提升新世代社群網路偵查暨鑑識能量...等,(四)「工程科技」類:業學界科技專案、工業基礎技術、產業高值化技術發展、民生化學計量標準、智慧自動化發展、專利檢索建置計畫、區域創新走廊、機械與運輸、石化產業高値化系統技術與應用、材料與化工、傳統產業技術開發、光電及半導體設備...等,(五)「科技服務」類:因應貿易自由化加強產業輔導、雲端運算系統及軟體技術研發、智慧電動車產業、全球產業合作推動及商務科技化示範應用計畫、機械產業發展推動、服務業創新研發、產業結構優化躍升、資訊產業應用與國際夥伴推動、發展典範科技大學、新一代寬頻通訊與創新應用發展、金屬產業發展推動、工廠轉型升級暨技術躍升、數位媒體發展中心、展演藝術科技化、區域交通控制中心雲端化、重機產業發展推動計畫、臺灣經典電影數位修復及加值利用、健全專利檢索中心發展、數位科技與視覺藝術共構發展、智慧消費性電子終端產業發展推動、鐵路平交道安全控制系統與偵測器研發、以服務加值再造服務業競爭力、推動工業合作、建構優質司法偵查服務效能、商業服務業智慧化共通應用推動、文物高精密科學檢測技術研發應用暨實驗室建置...等,(六)「科技政策」類:新一代數位學習、經建政策及社會發展政策議題研究、策略性產業人力資源發展與推動、衛生福利科技管理、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優化中小企業科技加值應用環境之策略佈局、中小企業設計加值特色發展、健康資料加值應用雲端化服務計畫、跨領域科技管理人才在職培訓、推動客家雲端服務暨建立基礎資料、推動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計畫、國際標準研析暨國家標準調和、科技專案計畫與財團法人績效管理、交通技術發展規劃研究...等,(七)「資通訊建設」類:電子化政府社會發展政策、高畫質電視推展、災害性天氣監測與預報作業建置、警政雲端運算發展、優質經貿網絡、交通資訊服務雲基礎建設與應用、台灣健康雲、偏鄉數位關懷推動計畫、教育雲端應用及平臺服務推動、智慧交通基礎建設與應用、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蒐集管理及運用建置、農業雲端服務建置、、無線電視台數位頻道及公視HiHD頻道衛星上鏈、提升原住民及新住民資訊素養、校園雲端環境建置、資安服務共用機制運用創新、碳資訊揭露、數位機會調查評估...等。
近年來科技預算均呈現緊縮情形,與會委員一致希望行政院支持科技預算編列,至少能維持與102年度法定預算相當之水準,以落實政府科技政策及厚植國家科技實力,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及產品附加價值,以增加國民所得及生活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