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名稱:
113年南沙海洋研究站營運及科研計畫
計畫期程:
113年1月至12月
計畫主持人:
張至維主任 國家海洋研究院 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協同主持人:
周立進助理研究員 國家海洋研究院 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計畫說明:
南沙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獨特的生態環境與蘊藏著重要的海洋資源,包括珊瑚礁、海草床等。然而,這片區域的海洋環境受到複雜的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亟需進行深入的海洋科學研究以確保其可持續發展。 國海院自111年在南沙太平島的東南面完成建置南沙海洋研究站,以該海域地形底質、生態系統及水文調查為目標,做為未來太平島周遭海域資源管理及永續發展的依據。成立南沙海洋研究站將可促進海洋生態、地形底質、水文、海洋文化和政策等領域之科學研究,深入了解南沙太平島海洋生態的運作模式、面臨的挑戰以及永續利用的可能性。除了海洋科學研究外,南沙海洋研究站的建立亦能促進國際間的合作和交流,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共同合作,共享資源和數據,推動海洋科學的發展。國海院致力於長期基礎生態調查的研究和監測,南沙海洋研究站的成立將提供一個研究南沙海域的重要基地,並為南沙海域的海洋生態、海洋科學、海洋教育、海洋文化、海洋政策、國際合作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以持續發展研究站的營運量能。
計畫成果 :
113年度本院已完成海洋生態領域研究,共計完成6個研究主題。
1.太平島沙灘微塑膠調查2次(113年4月至6月、113年7月至10月):
在沙灘潮間帶的4個點位進行調查,涵蓋乾、濕兩季的採集工作,目前已累計超過200個沙灘樣本,相關樣本正處於處理與分析階段。
2.太平島亞潮帶大型藻類資源調查2次(113年4月至6月、113年7月至10月):
在亞潮帶的6個調查點位中,共發現57種大型藻類,其中包含10種新紀錄種。此初步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台灣水產學會第114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會,目前正進行期刊稿件的撰寫工作。
3.太平島浮游生物相調查2次(113年3月至4月、113年6月至8月):
利用光陷阱調查周邊海域6個點位,初步鑑定出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與扁形動物門的生物,共3門18個目。
4.太平島無脊椎相生物調查2次(113年3月至4月、113年6月至8月):
在潮間帶與亞潮帶各4個點位進行調查,共記錄到67種十足目生物,涵蓋長尾類(蝦類)、異尾類(包括陸寄居蟹、寄居蟹、瓷蟹及蟬蟹)以及短尾類(蟹類)。此初步研究成果已於台灣水產學會第114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會中發表,目前正在撰寫期刊稿件。
5.太平島陸寄居蟹類相調查2次(113年3月至4月、113年6月至8月):
在沙灘的4個樣點進行調查,共採集596隻皺紋陸寄居蟹。研究發現,寄居蟹對蠑螺殼的偏好最為顯著,背負比例高達81%。此初步研究成果已於台灣水產學會第114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會中發表,目前正在撰寫期刊稿件。
6.珊瑚礁隱蔽種魚類調查1次(113年4月):
調查亞潮帶共13個點位,發現物種共計65種。其中,新種「太平島紡錘鰕虎」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4年《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
圖1.研究人員於太平島沙灘進行微塑膠調查
圖2.研究人員於太平島亞潮帶進行藻類資源調查
圖3. 研究人員於太平島港口利用光陷阱捕捉浮游生物
圖4. 研究人員於太平島沙灘調查陸寄居蟹
圖5.世界新種鰕虎科魚類「太平島紡錘鰕虎 (Fusigobius taipinensis)」。上圖採集自南沙太平島海域、下圖採集自小琉球海域,兩尾全長皆約2.6公分。
圖6.研究人員以水肺潛水採集的方式,在南沙太平島海域進行珊瑚礁隱蔽種魚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