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沙龍系列》 古典詩歌中的海洋世界:從中國的「海盜之歌」說起

發布日期:2024年3月19日

​本案聯絡人:人文處 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對於海洋的想像,現代人可透過觀光、游泳、潛水等方式理解並印證,然而,古代人是如何看待己身的海洋經驗呢?能想像宋朝之前的海洋詩人其實是缺乏出海經驗,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暈船?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講座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分享在海洋詩學領域的研究過程,尋找到的驚喜與收穫。


海洋詩學不同的面貌,記錄風土民情與世界秩序的變化
廖肇亨之研究專長為禪學史、古典文學理論、近世東亞佛教文化史及東亞文化交流史等,曾獲選中國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國科會優等研究獎勵及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廖肇亨花費十年時間,研究明清海洋詩學,探究海洋與自我、他者之間的關聯,同時出版多篇以海洋詩為主題的研究論文,如:〈長島怪沫、忠義淵藪、碧水長流——明清海洋詩學中的世界秩序〉、〈清代中葉古典海洋詩歌釐探:以嘉慶五年琉球冊封使趙文楷、李鼎元的海洋體驗為中心的考察〉。此外,廖肇亨之研究範疇亦擴展至佛學與禪學,出版及翻譯多本書籍,如:《巨浪迴瀾:明清佛門人物群像及其藝文》及《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等。


在海洋詩學領域,廖肇亨發現過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雖有許多海洋場景,然而前人的研究大多著墨海洋史而非海洋文學,因此,希望透過文學研究途徑,探究海洋不同的面貌,尤其宋、元以後,海洋貿易逐漸盛行,至明清時期,擁有航海經驗的人數與日俱增,更有官員渡海來臺,因而留下海洋詩學的「詩人」,遍及海盜、僧人到文人,他們透過創作,記錄當地的風土民情,與詩人眼中的世界秩序是如何變化。


共邀參與精彩的海洋文學研究
海洋詩學不僅包括詩人己身的世界觀,尚有對他者及海洋的好奇與理解。廖肇亨更認為「海洋」並非是阻絕人們交流的天然屏障,反而是得以向外走的出口,透過海洋文學研究,將可串連不同地區的文學創作與發展。本講座時間為2024年3月20日,地點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由該校歷史學系教授唐立宗擔任主持人,並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鴻泰擔任與談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

 

講座時間|2024.03.20(星期三)下午3點至5點
講座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B02

 

線上直播|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
活動網站|https://nstc-salon.mystrikingly.com/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tiessalon

 

 

人文沙龍海報「古典詩歌中的海洋世界:從中國的「海盜之歌」說起」

更新日期 : 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