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空總吹科技風!產官學雲集,科技部法人鏈結計畫慶收割

      科技部今(9)日於台北TAF空總創新基地舉行計畫成果發表會,由行政院張副院長善政、科技部林次長一平,連同產業界領袖及學校研發團隊,展示科技部過去一年多以來,為消彌產學落差,落實學術研究對準產業、帶動產業創新所達成的成果,其中包含許多產學合作的成功示範案例,除已創造總授權金達新臺幣8,000萬元之技術移轉,並為產業創造4年可達新臺幣36.4億元之產值。會場上並實際展出科技部與工研院法人及學校共同打造出的原型機,多數已具商品化雛形,並已有廠商獲授權接單準備量產。這也是空總場地規劃為展覽場域後,首度有大型活動於此舉行。

 

      本年度發表會展示內容包含計畫成果說明、以及參與鏈結計畫的老師現身說法,分享合作過程,並於會場中展示12件典範案例的成果,邀請各研究團隊到場介紹案源技術,並讓與會嘉賓瞭解本計畫如何針對不同案源,量身訂作所需之協助。本次成果發表會有三大亮點:中山大學團隊開發之「非接觸生理訊號無線感測系統」,能夠在不用接觸的情況下,以訊號隔空分析活體之生理狀況,並已獲得國外廠商之青睞,授權金額亦創下中山大學創校以來單一授權金額最高之紀錄,達200萬美金;亞東技術學院團隊研發的「光學資源回收分類系統」,則是提供了德國於寶特瓶回收分類機工作時,分類過慢與不精確的解決方案,展現了我國學研也有實力與歐盟先進國家一較長短。而清華大學研發的「雙光子3D精密列印服務平台」,能夠利用光學雕刻刀,於尖端顯微鏡下製作比一顆灰塵還小的生理支架,並在工研院產服中心的輔導之下,已成立新創團隊,預計將來可與國際一流創業團隊一較長短。

 

      為擴大產業服務範疇,明(105)年起,計畫除保留今年的電子資通訊領域外,將擴大到永續能源、機械材料、生技醫療、土木營建等4領域。期盼未來能在此一創新作法與運作模式下,引進更多元的能量,促使學研機構之研發,逐漸向產業需求調整,並帶動未來學界研發更朝「入世」發展,以創造更多經濟、產業與社會之效益,為臺灣科技產業注入更多的創新能量。

更新日期 :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