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旅行的文學社會學-臺灣的觀光歷史與符號運作

發稿日期:110年9月28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E-mail:mswei@nstc.gov.tw

 

「旅行」和「觀光」竟然是相反的兩件事?!現代人提倡休閒生活的當下,「旅行」和「觀光」在日常語境中未必有明確區隔,但所指涉的內涵實有所區別,究竟兩者有何差異?臺灣於發展觀光文化有何歷史脈絡?人們於旅行的過程中又有哪些社會學與文學因素的介入?


本次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擔任主講人,蘇教授的學術專長在於文學社會學、臺灣文化史,以及臺灣都市史等層面。他從社會學角度切入符號學理論,更進一步藉由符號學視角,研究都市空間與意義。出身臺南的蘇教授,對於生活與飲食有自己的一套信仰,也將生活中的關注焦點與研究結合,進一步探討觀光歷史的發展及旅行文學的脈絡。
 

「旅行」與「觀光」之間究竟有哪些差異?蘇教授指出,兩者看似相去不遠,實際上歷史脈絡完全相反。若仔細考究旅行(travel)一詞的字源,其原意相當於「因勞動而移動」或者「走路走到骨折」,形同一段痛苦的歷程。相反地,觀光(tour)一詞意指「去一個地方而復返」,與旅行相比,可說是較為輕鬆與享樂的過程。究竟觀光的本質是什麼?如何變成現今的狀況?觀光為何蒙受旅行文學的敵視?蘇教授將透過休閒理論、臺灣歷史、社區實踐三個層次探討上述問題。

 

「旅行的文學社會學—臺灣的觀光歷史與符號運作」講座時間為110年9月29日(星期三)上午10點至12點,地點在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澎湖地方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委員王明輝擔任主持人,同時也邀請「沿著菊島旅行」網站創辦人高世澤老師擔任與談人。透過他們對旅行與觀光的觀察與瞭解,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內容,爬梳歷史脈絡,更全方位深入瞭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這一場精彩的對談講座,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

 

線上直播|https://bit.ly/2GrzAGR
活動網站|https://web.nstc.gov.tw/Humanitiessalon/2021/2021-6.htm

更多精彩影片|https://bit.ly/353wvVN

 

 

 

人文沙龍海報「旅行的文學社會學-臺灣的觀光歷史與符號運作」

 


 

更新日期 : 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