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是維繫我國永續生存與發展的根基,透過海洋科學的基礎研究可以讓我們瞭解海洋生物資源的現況及其隨全球變遷的情形,同時也可以瞭解海洋非生物資源的蘊藏量與開發的可行性。國科會長期推動台灣海洋研究,是我國補助海洋研究最重要的政府單位,從海洋科學的調查與基礎研究過程中,對於臺灣四周海域的海洋生物、漁業資源以及海洋能源方面已獲致相當多項重要成就,列舉說明如下:
在海洋科學與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研究成果方面:
臺灣北部的東海海域因為有黑潮湧升與長江沖淡水的注入,我國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場所,研究發現當長江三峽大壩的運轉造成輸砂量以及淡水注入量短缺時,會改變浮游植物的物種組成降低海洋生產力與漁業資源量。但是長江發生超大洪水時期,反而會增加海洋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能力並提升海洋生產力與漁業資源量。
臺灣東北外海北方三島海域受到黑潮持續湧升作用的影響,是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場所,研究發現在颱風、洪水與沙塵暴等的極端氣象事件下,會增強黑潮的湧升作用,提升海洋生產力與漁業資源,更可增加海洋吸收大氣二氧化碳往深海傳送的能力。
臺灣四周海域有為數眾多的珊瑚礁生態,是臺灣近海漁業的最重要來源,除了具有觀光休憩價值外,其中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超過16000種,雖僅占全世界的7%,但卻是世界邊緣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域,裡面更蘊藏著珍貴的生物基因寶庫,極待開發。
南海的研究發現存在有世界少有的內波,除了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外,內波是從呂宋海峽往西傳送經過東沙環礁,碰觸到東沙環礁前緣時會產生湧升作用,可以提供額外的營養鹽供珊瑚礁生長,使得東沙環礁的東北邊珊瑚群的覆蓋率超過70%,未收內波影響的環礁西側,珊瑚群的覆蓋率則小於40%。
1998年之後東沙環礁珊瑚礁大規模的白化現象是受到1997-1998年間的超強聖嬰現象,使得東沙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所導致。
在全球暖化的作用下,臺灣海峽海水20oC等溫線在近十年間有往北移超過北緯24度的情形,對臺灣海峽的近海漁業資源有負面的影響。
2008年2月澎湖的寒害事件與2012年3月北部的馬尾藻事件,研究發現是異常的反聖嬰現象使得大陸沿岸的冷水大量入侵至影響海域所致。
人為的過度捕撈已使得臺灣海峽內最重要的烏漁產量大幅減少,東海水域的花腹鯖魚群也有結構小型化與早熟化現象,使其對環境變遷的適應能力降低,間接造成年間漁獲量大幅震盪的主因。
在海洋科學與能源的研究成果方面:
臺灣東岸有西北太平最大的洋流黑潮流經,水深50公尺以淺的流速可高達每秒1公尺以上,遠超過推動渦輪機所需之每秒0.5公尺,具有開發海流能的潛力。國科會正在規劃「黑潮發電」主軸專案計畫,希望能於短期間內完成先導電廠的設置。
臺灣基隆和平島與基隆嶼之間的海域有強勁的海潮流匯集,平均流速可高達每秒1公尺以上,遠超過推動渦輪機所需之每秒0.5公尺,具有開發海潮流能的潛力。國科會亦已在緊鄰海大的海域設立了國家級的海洋能源測試場,參與研究的團隊亦已研發出潮流發電機模型。
臺灣西南海域已發現有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初步估計蘊藏量高達5000-23000億立方公尺,可供應我國約50-230年的天然氣使用量,深具開發潛力,國科會將透過「天然氣水合物」的主軸計畫,進行更精細的探勘與開發,並評估開採的安全性及其對環境生態的影響。
整合資源、推動國家型研究計畫、協助發展海洋產業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與豐富的漁業與能源資源,面對全球暖化與人為活動的衝擊與威脅,以及大陸十二五的國家工程計畫的挑戰,政府應有維持臺灣現有海洋研究優勢地位之策略。建議政府當局應將此議題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並且列入政策綱領,整合各部會資源推動國家型海洋計畫,專案培育海洋人才,長期且有系統地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發展海洋科技關鍵技術,帶動海洋產業形成產業鏈,達成「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立國願景。
未來三年內加速完成現有三艘海洋科學研究船的汰舊換新,籌組國家研究船隊,執行基礎與尖端的海洋探勘與研究,主動規劃與主導國際海洋科學合作議題,以達到「立足臺灣、閃耀全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