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補助在台成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計畫』(I-RiCE),101年通過核定補助第二期共4個計畫,分別為臺灣大學楊泮池教授和中國醫藥大學陳志毅教授與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成立之「跨國頂尖癌症研究中心」、臺灣大學羅仁權教授與法國皮埃爾和瑪麗.居禮大學、(Université Paris VI或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 UPMC)、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及法國國家資訊與自動化研究院(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ntrol, INRIA)成立之「智慧型機器人及自動化跨國頂尖研究中心」、中興大學葉錫東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成立之「NCHU-UCD 國際植物與食品生物科技中心」,以及成功大學黃吉川教授與美國IBM華生研究中心(IBM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成立之「超級電腦計算研究中心」。
國科會推動I-RiCE計畫旨在吸引世界排名前50名之大學、國外重要國家實驗室及世界級研發單位針對國內具有國際頂尖研究水準或發展潛力之領域共同在臺灣成立「國際級頂尖研究中心」,使臺灣成為亞洲地區科技研究人才落腳之重要據點,進而與國際尖端研究接軌,並躋身全球頂尖研究機構之列。自99年起推動後,已廣受國際學術界及企業界的重視。
藉由跨國頂尖研究中心的成立,可望有效強化研發團隊間之國際合作、提高各研究單位之國際能見度及競爭力,吸引國際一流人才長期進駐,同時培養更多國內具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參與新興領域研究,藉此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第1期共計有26件計畫提出申請,經過嚴格的審查與篩選,國科會補助成立3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分別為臺灣大學陳良基教授與英特爾(Intel)的「Intel-NTU 創新研究中心」,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吳妍華校長與UCSD錢煦院士(甫獲2011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的「國際頂尖生醫工程研究中心」,中央大學黃鍔院士與哈佛醫學院的「動態生醫指標研究中心」。執行至今為期1年,國內外研究團隊已產出學術著作200篇(含SCI論文 107篇、會議論文82篇及技術報告11篇)、培育80位博士生、國際訪問學者33人,並舉辦43場會議及論壇(共計2,665人參與)。
第二期則計有18件計畫提出申請,經過國科會嚴謹的審查機制後,共通過核定補助4件計畫。新成立的4個研究中心,其研究領域及特色概述如下:
1. 臺灣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與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合作設立「跨國頂尖癌症研究中心」:整合三大頂尖癌症研究中心,進行積極且多元化之合作關係,藉由基因體與代謝體的轉譯醫學研究,發現癌症新生物標記、研究分子治病機轉、探討訊息傳遞網路,發展新穎的癌症標誌導向標靶治療之個人化醫療策略,以提高早期癌症偵測率及癌症病患存活率,提升臺灣癌症研究的國際研究水準。
2. 臺灣大學與法國皮埃爾和瑪麗.居禮大學(Université Paris VI或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 ,UPMC)、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及法國國家資訊與自動化研究院(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ntrol, INRIA)共同合作成立「智慧型機器人及自動化跨國頂尖研究中心」:以整合製造自動化之智慧型機器人、醫療與健康照護機器人開發、及智慧型家用輔助機器人開發等三大方向,建構所需之共同先端核心科技研究,包括強健感知科技、認知科學科技、學習功能及適應性科技、先進控制與規劃科技、人機介面科技、人機互動科技、機器安全行為之科技等進行研究與開發。透過中心成立之實質交流合作與整合研發資源能量,使國內相關聯的產業升級,強化我國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的創新,幫助現有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與國際的永續發展。
3. 中興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共同合作成立「NCHU-UCD 國際植物與食品生物科技中心」:透過植物分子生物學之技術作為主要研究平台,探討植物發育、植物與病原菌之交互作用及功能性食品科學等尖端基礎研究與高階轉譯生物技術的落實,致力於植物發育—開花與種子發育之基因調控機制、植物與病源之交互作用—致病性分子機制與新防治策略、機能性食品及國際農業與技術轉移之基礎研究,共同利用新穎獨特的基因體資料庫、探討重要的生理分生機制,提升基礎科學研究的深度與速度,以新穎遺傳工程技術開發具有高價值的生技產品。
4. 成功大學與美國IBM華生研究中心(IBM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共同成立「超級電腦計算研究中心」:中心以開創超級電腦之跨領域計算研究為主,規劃藥物設計、生物資訊、量子電腦分析與設計及土石流數值模擬等尖端研究主題。除建置完備的超級電腦執行科學計算外,持續遠端連線至IBM華生研究中心的超級電腦,進行400T到20P的科學計算及積極參與超級電腦的研發,同時整合國內電腦叢集(cluster)與超級電腦主機系統,拓展臺灣高速計算雲端科技服務,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與智慧型產業的生成,擴展至整個亞太地區市場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