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科會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

探索原民文化,傳承生活智慧,發現科學軌跡。 你知道在原住民傳統文化中蘊涵多少科學原理嗎? 科學不只在高深遙遠之處,也在原住民文化生活裡俯拾即是, 排灣族的鞦韆、傳統陀螺與五年祭的刺球活動內有豐富的力學概念; 排灣及魯凱族石板屋的建造工法自取材到建築結構,暗藏多種物理學原理; 原民文化的傳統狩獵陷阱透過平衡、彈力及工法是機械設計的原型; 傳統服飾的紋飾與編織裡有著幾何圖像與數學的概念。 在豐富的原住民傳統文化領域中,發現精彩的科學知識。 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旨在發展以原住民文化生活為內涵的科學教學活動,以文化回應式課程,導入自然、數理與生活科技之知識,讓學童能夠在文化與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鼓勵科學教育研究者規劃具有前瞻性、建設性、學習性,並有助於原住民增進科學知識之教育活動,以帶動原住民對於科學之學習興趣,培想與科技生活接軌的能力,提昇原住民整體之科學素養。 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訪問行程,於2013年4月17日起至18日止為期兩日,由國科會牟副主任委員中原帶領國科會同仁及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團隊至屏東縣合作學校進行訪問。訪問對象分別為「原住民國中小學『醫療科學與人文』教育課程之設計」以及數位學習「明日閱讀」牡丹鄉高士國小;發展「原住民族文化本位的國民小學『健康休閒科學教育』研究」的三地門鄉青葉國小;「發展排灣族小學與幼稚園數理教學模組(Pek-msim)與科普活動(Pek-psa)之研究」的來義鄉文樂國小。 「原住民國中小學『醫療科學與人文』教育課程之設計」係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分子科學系及生物醫學產業中心華國媛(阿莫依、蘿夏薝)副教授為計畫主持人,自民國100 年起在牡丹鄉高士國小啟動原住民科學教育及閱讀計畫。科學教育計畫係透過結合南排灣族傳統生活知識及現代健康科學知識,編輯一系列的課程活動並融入數位媒體教學及科學教育推廣活動,現今已有超過百人次的參與。同時,透過閱讀計畫推動,讓學校老師以身教式方式引領原鄉學童進行閱讀,並導入數位學習「明日書店」系統,透過數位平台學習,鼓勵學童進行好書分享活動,讓學童藉由閱讀活動提高識字量,並且拓展學習視野。 「原住民族文化本位的國民小學『健康休閒科學教育』研究」係由屏東教育大學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林春鳳主任擔任計畫主持人,計畫核心以原住民文化為基底,開發系列科學教育課程:從認識部落環境融入環境科學;用傳統狩獵工具導入力學相關的科學概念;由傳統服飾學習對稱圖形及數理概念,讓學童在傳統文化中學習科學,從認識自身生活文化學習科學概念。本計畫在三地門鄉青葉國小實施,在課程開發過程得到青葉國小校長的支持及教師的支援,讓原鄉部落學童能在原民文化中發現探索科學軌跡。 「發展排灣族小學與幼稚園數理教學模組(Pek-msim)與科普活動(Pek-psa)之研究」是由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高慧蓮教授、徐偉民教授及資訊科學系所林志隆教授主持,合作對象文樂國小位於來義鄉,學童以排灣族居多。此計畫以原民傳統文化發展幼教、數理、科學及天文課程。以祭典中的刺藤球、鞦韆及打陀螺活動導入基礎物理的力學知識;用傳統的神話故事與傳說引領學童認識天文與星空。讓學童能在文化與生活中學習科學與數理知識。 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團隊與合作學校在計畫執行期間已建立長久的友好互動關係,一路上有許多認真負責的校長老師,不辭辛勞加入研究團隊,在課程開發上力求突破,跳脫窠臼式的教學方法,發展系列利於原住民學童學習科學數理的教材。歷經不斷的實驗教學與修正,讓學童能夠認識自身的傳統文化,了解並傳承部族的世界觀,同時從中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兼容文化與科學,助其獲得更多發展的可能。
更新日期 :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