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陳育芬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817
E-mail: ypchen@nstc.gov.tw
當傳統民俗工藝遇見當代數位科技藝術,其展現的成果會是怎樣的景象?想像如何可能化身為皮影戲偶在螢幕中與他人互動、走進虛擬的民俗藝陣裡,參與白鶴陣的遶境、沉浸於紙紮人偶與懸絲吊偶的影像中、進入立體攝影裝置的世界裡,或轉化成諸葛四郎漫畫中的虛擬替身,成為互動遊戲中的主角打擊壞人,科技部特別結合研究成果舉辦藝術研究展,邀請民眾成為藝術作品的參與者,共同探索傳統民俗技藝的無限可能。
由科技部人文司藝術學門主辦、國立臺灣美術館協辦,並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李傳房教授主持、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邱誌勇教授策劃的〈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將於今(1)日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展覽室開展。此次展覽不僅是科技部與文化部的跨部會合作,更匯聚了7位科技藝術家與學者,展出共10件作品,透過數位科技轉譯,將傳統民俗工藝轉化於展示、典藏、加值之運用層面,並連繫科技世代學習者、創作者與藝術品間凝聚,增進「共同參與」與「社會互動性」。
科技快速發展的浪潮中,數位文化已經成為社會、文化、藝術、經濟等各個面向中必然的元素。其中「數位化」的運用將傳統既有現存傳統藝術,藉由數位科技加以轉化,使傳統民俗工藝的藝術典藏能透過數位轉譯觸及更多的民眾。綜觀國內外數位典藏與展示,以及將數位科技藝術應用於藏品的呈現方式,約略可以分有六大類型,包括:藝術品的科技藝術化、線上展示、互動展示(包含: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混真實境)、3D掃描結合3D列印,以及沉浸式投映展示。而將不同展示科技應用於不同文化產製品,意味著多元展示科技應用的獨特性格。
數位典藏係指將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科技技術予以保存及應用,而從科技、美學及相關概念等面向將數位科技媒體視為一種「視覺詮釋計畫」(as visual interpretive programs)。本次展覽主要針對在科技部專題研究等相關計畫之下,以研究成果及其延伸性討論為核心,將主題設定於「傳統民俗藝術」的數位科技展示面向,並廣泛觸及傳統紙紮工藝、廟會節慶、漫畫、皮影戲、布袋戲及懸絲偶劇,檢視近年來藝術家們如何透過研究與實踐計畫,提升臺灣當代數位人文素養與科技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展覽是一次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展覽形式的全新嘗試,期盼透過此次展出開啟更多扇門,激發更多參與者親近體驗傳統民俗工藝、喜愛科技藝術,並推升臺灣文化傳統的能見度和文化軟實力。同時,也希望藉由本次展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以數位轉譯轉動下一個新的文化藝術傳承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