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仰首看永恆:楊牧的創作與學思

發稿日期:109年7月8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楊李榮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549 

E-mail:lryang@nstc.gov.tw

 

被譽為「最有機會拿諾貝爾文學獎的臺灣作家」楊牧,今年3月與世長辭,享壽八十歲的楊牧老師,除了是詩人,也是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在臺灣文學的地位如巍峨高山,足供瞻仰。而楊牧的謬思與創作究竟有何特殊之處?文學家如何透過文字的筆觸創造出文學世界的小宇宙?


本次人文沙龍特別邀請3位講者參與對談,分別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鄭毓瑜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數位文化中心須文蔚主任,還有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邱貴芬特聘教授,以不同視角導讀詩人楊牧的創作哲思。


楊牧本名王靖獻,早年筆名為「葉珊」,15歲起活躍於各大詩刊,如《現代詩》、《創世紀》、《藍星》等,並以詩集《水之湄》(1960年出版)作為個人出版初登場代表作。創作等身的他1966年到柏克萊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在1972年改筆名為「楊牧」。同時期亞洲地區陸續發生越戰、臺灣美麗島事件、中國天安門事件等,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境,在國際局勢與本土意識互相摩擦之際,楊牧以詩人之筆參與了社會議題的創作。


人在美國的他曾書寫〈悲歌為林義雄作〉一詩,針對林宅血案表達個人立場與感慨,也曾創作〈在一隊坦克車前〉,描述中國暴力鎮壓等高壓統治的狀況。楊牧對於詩的思考與堅持正如他在著作《一首詩的完成》中提到的——「詩人應該有所秉持。他秉持什麼呢?他超越功利,俾倪權勢以肯定人性的尊嚴,崇尚自由和民主;他關懷群眾但不為群眾口號所指引,認識私我情感之可貴而不為自己的愛憎帶向濫情;他的秉持乃是一獨立威嚴之心靈。」楊牧寫故鄉、寫社會、寫生活,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本次講座主講人鄭毓瑜老師強調:「『詩並非絕對』,尤其楊牧決心讓所有的抒情與書寫,回到一個不熱衷、不逐奇,而開放思索、衡量的『完整的空虛』。」邱貴芬教授亦提到,臺灣文學堪稱世界文學裡的「小文學」,楊牧作為小文學作家是如何開拓己身的世界文學之道?「仰首永恆」時我們又可如何參與楊牧詩創作的「永續生命」之開展。須文蔚教授則強調,楊牧除了是經典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評論家,如何開展「楊牧學」是極大的挑戰,也是重要研究課題。

 


本次講座時間為7月9日(星期四)下午2點至4點進行線上直播,由3位老師共同帶來的講座討論,將激盪出更多文學火花!

活動網站|https://web.nstc.gov.tw/Humanitiessalon/2021/2020-6.htm
線上直播|http://bit.ly/2L6qltr
更多精彩影片|https://bit.ly/2H0DZiY

 

 

 

人文沙龍海報「仰首看永恆:楊牧的創作與學思」

 

更新日期 :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