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見臺灣幼兒情緒 培育堅實EQ素養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成果發表

發稿日期:112年4月12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聯絡人:楊李榮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549
E-mail:lryang@nstc.gov.tw 

 

情緒能力是幸福生活的基礎,也是終生教育的重要素養。幼兒階段是培育情緒素養的敏感時期,而幼兒的情緒能力發展受到家庭環境的深刻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張鑑如教授所執行的「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研究團隊,在本次記者會,將以「看見臺灣幼兒情緒,培育堅實EQ素養」為主題,運用科學實證資料,剖析臺灣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歷程及培養幼兒情緒力的重要關鍵因素,提醒家長重視孩子情緒能力的學習養成,並建議相關部會共同合作重視親職教育。
 
一、幼兒的情緒能力並非全先天養成,後天環境學習更重要:有些面向的情緒能力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逐漸成熟,例如基本的情緒表達能力,大約90%的幼兒在1歲時已接近發展成熟;但調查發現有些情緒能力,例如「情緒調節能力」,至幼兒4歲僅約30%可經常作到,可見情緒調節能力對幼兒較為困難。從調查中也發現幼兒所經驗的家庭系統各因子分數越高,幼兒整體情緒能力表現越好,可見後天家庭環境和學習對幼兒情緒能力扮演重要角色。
 
二、家庭環境是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家庭環境的因素,例如家長的正向回應、多樣環境、親職參與、親子共讀等,對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都具有正面的影響,尤其家長正向回應與提供多樣環境相對更為重要。然而調查發現臺灣家長正向回應頻率隨著幼兒年齡增長有稍微減少或愈漸平緩的趨勢,提供多樣的環境和親子共讀也有待加強,例如,超過26%的幼兒至4歲時仍從未或幾乎沒有親子共讀的經驗,家長每天與孩子共讀的比例不到兩成,遠低於國外的六成;經常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的家長比例至幼兒4歲時也不到兩成。在親職參與部分則以母親為主,父親雖有參與但程度顯著低於母親。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人數比例很高,1歲時即有6成,2歲後更高達9成;且使用時間長,2歲時每天即超過1小時;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幼兒情緒能力發展越不利,且這樣的關聯在幼兒1歲時即出現。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研究團隊建議,家長應理解孩子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性,並提供適宜的教養與陪伴。例如,家長可以多給予孩子正向的回應和鼓勵,多帶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人事物,多參與親職活動和與孩子共讀,並適度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而托育相關機構,則可提供家長親職教育訊息,並鼓勵參與親職活動。同時,也建議教育部及衛生福利部等相關部會共同合作重視親職教育,讓孩子們的情緒能力在良善的育兒環境和各方支持系統下完好的發展。
 
【附錄】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說明
一、 國科會自103年補助「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是華人地區第一個以幼兒發展為核心的大型調查。該計畫於105年開始蒐集「3月齡」及「36月齡」兩組具代表性的臺灣幼兒樣本問卷資料,資料已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釋出,可提供相關人員使用,以探索與幼兒發展相關議題。
二、 本次發表的樣本為該計畫「3月齡」組幼兒,分析幼兒在1-4歲時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所填寫的問卷資料,樣本總人數為6,023人。
 
 
 
合影左起為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涂妙如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程景琳教授、國科會人文處蘇碩斌處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張鑑如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周麗端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吳怡萱助理教授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聶西平助理教授
合影左起為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涂妙如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程景琳教授、國科會人文處蘇碩斌處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張鑑如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周麗端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吳怡萱助理教授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聶西平助理教授

相關連結

Helping Taiwanese Children Cultivate Strong Emotional Skills Insights From “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KIT)
更新日期 : 2023/04/12